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之探秘古温(四)
——岭上人家(下)

更新时间:2015-11-24 16:56:04    来源:焦作晚报
如今,仍有众多的温县百姓居住在清风岭遗存的荒岭上。 本报记者 杨 铭 摄
    清风岭,这个只是一道残破的普通黄土岭,却可以延展至厚重怀川历史的深处,见证怀川文明的起源。如今,除了岭上偶尔可见的残垣断壁外,清风岭在史书中的痕迹甚少,以至于难觅踪迹。

    明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却在史册中难觅踪迹。探问古温,探问清风岭,记者仿佛在时空隧道中来回穿梭,反复体验着久远历史的真实感。

    清风岭在史书中为何难觅踪迹?记者想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古温历史过于久远,先秦人文是古温历史的亮点,而此时成熟的地理史书甚少,清风岭或许作为嵩山的余脉(也有人认为其不是嵩山余脉),没有独立记载于史书中;二是先秦时期,清风岭已作他名,被频频泛滥的黄河水冲跨之后无历史记载;三是清风岭原本是平原,在黄河水的冲刷之下泥沙堆积,从而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土岭。

    尽管如此,清风岭却是真实地存在,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中依旧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蛛丝马迹。记者通过多方查寻资料,找到了一些关于清风岭的有趣话题。

    ■话题一

    清风岭与中国知名情诗《关睢》

    《诗经》首篇《国风·周南·关雎》的首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多数人耳熟能详。那么,大家有无仔细思量过“在河之洲”中的“洲”到底在哪里呢?据有关专家考证,它可能就在孟津至温县的清风岭沿线,也有可能在河洛口正对着的温县清风岭区域。

    在史书中查寻清风岭的痕迹时,记者找到了我国知名语言文学专家周明初的一篇关于考证《诗经》中“河洲”形成原因的文章,读来很有意思。

    河,西汉以前专指黄河,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其中称:“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虽说如此,西汉以后,古人还是习惯以“河”专指黄河。因而,“在河之洲”中的“河”指的便是黄河。

    那么,《关睢》中的“河洲”在黄河沿线的什么地方呢?周明初考证,《禹贡》《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沟血志》等史书中均没有提及黄河中有洲。不过,《水经注·河水》(卷五)中多次提到过“洲”或“渚”。其中,《水经注·河水》(卷五)中的表述最能指向“河洲”的所在。

    记者查阅了《水经注·河水》(卷五),其中有四处提到了“渚”。其一称:“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

    其二称:“晋朝郭颁的《魏晋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

    其三称:“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wei,形状如垂体的鱼类,此处指‘尾’)渚。”

    其四称:“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洛口北“琅邪渚”在古温境。

    “渚”与“洲”同义。因而,通过以上所述,周明初得出这一结论:“《水经注·河水》(卷五)中所言诸洲,除最末一洲在今温县以外,其余诸洲均在今河南孟津至温县间的黄河中。”

    周明初又称,《诗经》中的“周南”是指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黄河,南及江汉流域。因而,《周南·关睢》所言的“河洲”当在洛阳北郊之河中。

    然而,“河洲”究竟是指孟津至温县诸洲中的哪个洲呢?《水经注·河水》(卷五)中称:“洛阳县北,水二诸分属之。”其所指之洲是在周朝故址洛阳正北,离洛阳最近,且此洲面积最大。

    黄河出孟津后,其南岸有邙山,北岸有清风岭,它跨过最后一道出山口随即进入中原地区,河谷从此骤然开阔。河流由紧缩段入扩张段,流速下降,水势趋缓,由黄土高坡冲刷下来的泥沙逐渐积淀于此。另外,孟津至温县段河流侧蚀较为显著,故此段河道较浅平,易于泥沙堆积。洪水期,暴雨冲刷高坡之稀松土层,沙随水下,沙多于水,入宽浅段河道时来不及流走,因此造成泥沙淤积。当枯水期时,水流量小且流势缓慢,也易于泥沙沉淀。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河洲逐渐形成。

    除了通过黄河水流经之地判断《诗经》中“河洲”的范围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古时温县的地貌进一步判断“河洲”有可能在古温境内。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古温文明的最早起源地应在今温县城东南一带。在这里,黄河水似脱缰的野马在其东南奔流,济水由北而来,沁水也在其北奔流,最终它们在武陟境入黄河。因而,古时的温县四面环水,清风岭岭下有大片大水冲刷而来的沃土。

    ■话题二

    清风岭与大禹治水的渊源

    清风岭是不是嵩山的余脉,它与《禹贡》中记载的大伾山是否存在关联,大禹治水时是否曾在清风岭“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呢?若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或许就能解开清风岭的“身世之迷”。

    清风岭是横亘在黄河北岸的一道天然屏障。据乾隆五十四年《武陟县志》载:“清风岭,在县南十里,西连孟、温,蜿蜒而东,南接广武,抵于黄沁之汇流,中多名刹。”就此可推断,古时的清风岭先是东西走向,进而折向东南接今荥阳界的广武山,其间拦截黄河水,而终难抵黄河水的冲击,坍塌入河底。

    谈及此处,记者还要提一提一座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大山——大伾山,清风岭有可能是其被黄河水冲刷而留下的残余。由于大伾山存在多处学术争议,所以很难判断出清风岭的地缘归属。

    最早记载大伾山的是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其中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大海。”据相关研究者推断,古书中的大伾山是位于获嘉、武陟、荥阳一带的黄土山,只是已经在黄河水的冲刷下塌陷得无影无踪了。由此可推论,大伾山是座独立的山脉,由于相近的地缘关系,清风岭或为其余脉。

    然而,《郑州黄河志》主编王法星认为,清风岭与大伾山同属嵩山余脉。他称:“郇封岭(在武陟境,已消失)是其(指大伾山)北麓,清风岭是其被(黄河水)腰斩的残余。整座大伾山是嵩山的余脉,它从洛汭东岸起,逶迤东北行,越过清风岭,至郇封岭与黄河伴行……诸山体总宽可达百里之遥,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温县知名文化人杨连仲为记者提供了另一种观点。他在研究清风岭形成的原因时曾谈到两种可能:一是黄土高原的尘土被风裹挟,在此落下,经长久积落而形成清风岭;二是清风岭原和邙山为一体,后被黄河浪涛冲开,一分为二,南为邙山,北为清风岭。清风岭原高数十丈,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及人类破坏,现在已基本被夷为平地。但是,杨连仲并未提供更为详实的“清风岭原和邙山为一体”的依据。

    杨连仲告诉记者,《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段话可能是指,大禹治水时在清风岭处开了一个口子,并将聚集在王屋山和太行山之间的济水导流入黄河。据相关史料载,济水在古温可能有两处入河地:一是今温县西南的招贤乡上苑村(从夏至三国时期古温治所)东南一带;二是今温县赵堡镇平皋村东南一带。如果这些史料可以相互印证,那么,高耸的清风岭也应是大禹治水时的一座丰碑。

    一番考证,难有定论。清风岭在今人心中始终是一个谜团,它的迷底或许早已沉入涛涛的河水之中,埋在了厚厚的泥沙之下。然而,清风岭与奔流的河水一起造就了繁荣一时的古温景象,这样的功绩令世世代代的古温人铭记,即使如今它只剩下残垣断壁。

文章编辑:李洋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