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19年新闻专题频道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看河南·焦作行 > 正文

2019年新闻专题频道

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
——焦作市以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振兴品质的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1-11-22 11:13:59    来源:焦作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启动的第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落实市委工作指示,结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守规矩、懂业务、真落实”活动要求,组织开展了乡村文化振兴互动式专题调研活动,通过系统梳理总结我市前一阶段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经验、问题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对下一步深入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走前列、作示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予以刊发,供学习交流。

  焦作市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强化乡村德治教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特色,有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了乡村振兴的品质。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和项目

  我市乡村文化建设,在用好用活农村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形式,提升质量水平,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一是着力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引领,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百姓文化超市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69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均衡发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42个;“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覆盖全市2078个基层服务点、320个公共文化场馆,这些基层文化阵地已成为我市农村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舆论宣传阵地、科技普及阵地和文化娱乐阵地。

  二是着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繁荣乡村文化产品创作,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增强农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针对城乡群众需求,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千幅作品送千户”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1.2万场,去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213场,探索建设村级“百姓文化大舞台”,组建420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乡村行活动,受到群众欢迎;“百姓文化超市”年处理各类订单需求3.6万个,惠及城乡群众500多万人次;举办“农民丰收节”,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气氛。

  三是着力推进乡村德治工程。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市农村的宣传普及和实践。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市50个乡镇(街道)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街道),1235个村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村;认真开展各级“乡村光荣榜”典型人物选树活动,评选表彰“好婆婆”100人、“好媳妇”115人、“最美家庭”133户、星级文明户9824户;加强村史文化建设,实施“千村村志村史编纂”行动,建成村史文化墙330个、村史馆274个,将武陟县三阳乡北小庄村等3个村史馆推荐为省级村史馆示范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826个行政村健全了“一约四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常态长效整治农村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是着力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合理利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通过开展“民间艺术之乡”“传统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命名活动,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一节一魂”“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比如,沁阳的怀梆、黑陶,孟州的澄泥砚、麦草画,温县的太极拳等都各具特色。依托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相继举办红叶节、民宿文化节、铁棍山药节、樱桃节、赏秋活动等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活动,金岭坡太行艺术小镇、莫沟、万花村等乡村旅游点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云上院子、龙翔山居民宿产业异军突起,既传承了优秀地方文化,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涌现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传统村落62个、民间艺术之乡18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园区30家。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和措施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我市坚持政府作主导、群众唱主角,紧贴村民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下发了《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焦作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乡村文化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规划,同乡村振兴其他工作共同部署、协同推进。成立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制定出台了《焦作市乡村文化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及《关于高质量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焦作市乡村旅游提升规划》《焦作市省级以上文明村镇整改提升方案》《关于在全市推进村史馆示范点建设的通知》《焦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市乡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努力形成全市上下关心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是争取资金支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筹资途径,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设立市、县两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县、乡、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资金需求。市、县两级财政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保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文化场所配套资金200余万元,市财政投入250万元,购买“周末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等公益性演出服务250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补助200万元的传承发展资金。各县(市、区)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提质工作。同时创新投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改变过去政府投入单一模式,探索形成县(市、区)财政补一点,乡镇(街道)投一点,文明单位对口帮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和热心农户捐一点的“五个一点”多元化资金投入建设机制,有效解决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

  三是调动村民参与。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促进观念的与时俱进,调动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部分群众甚至一些村“两委”干部发展经济意愿强,对费时费力费钱搞乡村文化建设不理解,有消极情绪的情况,注重用文化建设带来的实际好处积极转变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修武县大南坡村引进售卖高附加值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的“碧山工销社”,建起全国首个乡村文化书店,办起高端文化艺术中心和艺术讲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沙墙村83户村民众筹200万元建起了党建美学综合体,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从“要我建、要我干”到“我要建、我要干”的转变。

  四是加大创新力度。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以群众需求为根本,以基层阵地为依托,运用“互联网+”理念,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模式,年处理农村群众订单需求3.6万个,惠及群众500多万人次,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精准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鼓励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依托农村业余文艺队伍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把有共同文艺爱好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常态化开展活动,今年初全市第一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挂牌成立以来,各地各类“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如火如荼,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和效应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凝聚了民心民意,推动了农村发展。

  一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充分发挥农村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崇尚科学文明、抵制邪教、远离“黄赌毒”等主题教育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促进了乡风文明。马村区高寨村的村规民约采纳吸收群众意见18条,让群众成为文明新风新规的制定者、评议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如今,我市农村酗酒、赌博的人少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多了;婆媳不和、夫妻吵架的少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

  二是推动了农村发展。我市的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引爆点,依托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加大传统村落的红色、古民居、怀商、民俗等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力度,突出抓好农业观光、餐饮民宿、休闲度假、文化集会、非遗展示等文化旅游业态,增强了农民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沁阳市九渡村曾是河南省深度贫困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帮助下,省、市专家讲解的富民产业政策使广大村民更新了观念,对原来粗放式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提质升级,搞起了丹河峡谷民俗旅游,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16.4万元,村民收入由之前的人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1万元。2021年4月,在中国民宿大会上,万花村和御坝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6个乡村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86.2亿元,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三是凝聚了民心民意。乡村文化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了农民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而基层组织通过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加强广大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温县中张王村在党支部书记田四军的带领下,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村里筹资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发挥其宣教功能,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化惠民等活动,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潜移默化的感召,遏制了村里的歪风邪气,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赢得了民心,凝聚了人心。如今的中张王村,变成了经济实力雄厚、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四、乡村文化振兴的不足和问题

  总体来看,焦作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单位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强。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投入,我市许多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宣传委员、文化专干队伍配备不到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人员不在岗,姓“文”不干文,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农村的“空心化”现象,让乡村缺少文化活动创作者和参与者。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一是服务供给面临“供应瓶颈”和“曲高和寡”两大难题。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化产品配送不接地气,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部分科技讲座不对群众口味,卫生医疗服务内容单一,层次不高。二是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减弱趋势。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有效挖掘与整理,一些非遗项目后继无人。三是硬件设施重“建”轻“管”。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被挤占,个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同虚设,文化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村级农家书屋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

  在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一是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合力不足。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很难做到无缝结合。二是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力度不够。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的渗透、对企业的支撑都不明显。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还很初级,一些特色文化资源“藏在深闺无人识”,资源价值没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发展业态单一,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从满足村民求富、求美、求乐、求新的愿望和需求入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见实效,出成果。

  一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富的心愿。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农民对全面小康的心理预期和现实生活感受还存在落差,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求富”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诉求。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打好全域牌、民宿牌,争创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乡村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功能,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文化市场,丰富农耕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形成全域多元、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功能,通过专家学者讲座、专技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科知识推广,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知识、务工技能和营销管理能力,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

  二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乐的心愿。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的状况,满足农民求乐的心愿,主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文化输血。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知识、资金、人才下乡等,将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输送到农村,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教你一招”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创文化”的转变。第二,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把散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文艺能人挖掘培养起来,广泛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戏曲大赛等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文化队伍。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美的心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民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充满了期待,追求意愿非常强烈。顺应民意,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四美乡村”目标,可谓民心工程。“四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亟待解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影,更重要的是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农民因乡土美、乡愁美而安居乐业。从村民的生活习惯来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按照实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统筹推进以“五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街容街貌、户容户貌,既满足生产需要,又提高生活品质。

  四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新的心愿。当前看,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面貌为之一新、百姓生活为之一变,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农村陈规陋习屡禁不止,带来诸多的问题,如大操大办表面上看风风光光,实际背后却欠下难以还清的人情债,导致恶性循环;土葬使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陈规陋习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而且增加了村民的负担,切实改善农村社会风气、革除陈规陋习,必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要发挥农村“一约四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规范、诚信建设、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教育规劝、奖惩激励等措施,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大力推广星级文明户“认领制”做法,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新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涵育社会新风。

□焦宣文

文章编辑:刘佳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