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推荐头条 > 正文

经典山阳

“瓷都”春秋
更新时间:2014-12-17 9:44:34    来源:焦作晚报

 

  ①
  ②
  ③
     ■核心提示

    都说宋徽宗不是一位好皇帝却是一位顶尖的艺术家。就在近1000年前,当他用艺术的眼光无数次地欣赏着包括绞胎瓷在内的当阳峪窑群工匠们的经典之作时,皇家的爱好也引领着一个古老的陶瓷制作基地走进了全盛时代。

    然而,当靖康之变让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在耻辱中没落时,绞胎瓷再美也逃不过衰落的命运。从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瓷都”黯然失色。

    不过,时隔近千年,“瓷都”又迎来了全新时代,一批胸怀梦想的瓷艺传承人继承并创新着充满活力的制瓷艺术。

    品味“瓷都”,就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城市发展史,满眼都是历史烟云。

    ■“瓷都”沉浮录 焦作陶瓷文化史从未中断

    据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所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根据这样的描述,按当时一户5口人计算,在当阳峪就有5万以上人口从事陶瓷生产和营销,完全是一派盛况空前的景象。此外,碑文还附录了程筠所著的《当阳瓷窑歌》,其中这样描述了当阳峪瓷器的精美:“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

    《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窑神碑)的记载生动传神,是北宋“瓷都”留给后人的带着热度的证物。前几日,记者前往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采访时,我市知名考古专家杨贵金指着这通石碑告诉记者:“它可能是全国唯一一通窑神碑,也是记载‘瓷都’最高水平、最后辉煌的窑神碑。”专家的一席话令记者不禁想探究“瓷都”曾有的辉煌。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当阳峪窑群所生产的瓷器是其优秀代表之一。

    杨贵金告诉记者,多年来,专家们在焦作城区及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境内共发现了53处古窑址,包括当阳峪窑、牛庄窑、矿山窑、恩村窑、焦作街窑、狮涧窑、李河窑、东孔庄窑、西王封窑、狼坡窑、上白作窑、定和窑、东于村窑、李封窑、东王封窑、店后窑、东张庄窑、寺后窑、许河窑、高窑河窑、东交口窑、洞湾窑、石碑岩窑、高寨窑、北业窑、周窑窑、窄门窑、清化窑、白坡窑、碗窑河窑、月山窑、南坡窑、洛坡窑、北田院窑、张山街窑、南田院窑、上期城窑、牛粪庄窑、瓦窑沟窑、司窑窑、闫庄窑等41处重要窑址。这些古窑址分布在焦作城区及其两侧、太行山南麓浅山区和山前平原地带,形成了以当阳峪窑和清化窑为主窑场的集中分布区,其密集度不亚于“钧瓷之乡”——我省禹州市神垕镇。

    不仅制瓷业规模巨大,焦作地区还集中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的工匠。窑神碑有这样的记载:“造化巧成于天地”“虽有智者,无以过也”“天下绝工也”“虽有能者,无以逾也”。从这些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焦作地区无疑是北宋时期顶级瓷器的出产地,且地处豫北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焦作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可达开封、洛阳等京畿之地,水路、陆路四通八达。因而,1000多年前,这里生产的瓷器便可运往全国各地,甚至销往国外。杨贵金称,北宋时期,当阳峪窑群生产的绞胎瓷不但要满足本地区及国内的市场需要,还担负着服务宫廷的任务,亦担负着出口任务,日本出土及欧洲公私机构收藏的绞胎瓷和剔花瓷就是证据。

    在辉煌了160余年后,北宋当阳峪窑群开始走向没落。据了解,在已发现的53处古窑址中,烧宋金瓷的有30个,延续至元代的有10多个,单烧元瓷的有8个。而清化窑(明代时改烧日用瓷)熊熊的炉火一直燃烧至民国,冯河窑、张河窑、冯庄窑等6个窑单烧民国瓷。这说明,当阳峪窑系的兴盛期在宋金时期,明代以后,全国瓷业中心南移至江西景德镇,北方窑系已无昔日辉煌。

    明清以后,瓷业重心南移,北方制瓷业全部转为民用瓷,有许多瓷窑干脆关门。但焦作地区的瓷窑一直挣扎着存活了下来,并逐渐发展。2004年7月,专家调查民国时期的李河窑、庙河窑、冯河窑、冯庄窑、秦庄窑和张河窑时,发现不少窑炉和瓷器还存在。其中,李河窑从宋代就开始烧造瓷器。宋代的李河窑和民国的冯河窑、张河窑、庙河窑、冯庄窑、秦庄窑以及当代的原陶瓷三厂、原耐火材料一厂分布在大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十分集中。这一片窑炉有100多座,专家在调查这些窑炉时发现了大量民国瓷片,属于各种碗、盘、罐等的碎片,不乏精品,还有不少制瓷工具。冯河窑西边1公里处就是宋代牛庄窑址,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当阳峪窑址和原焦作陶瓷一厂。它们都在焦作的东北角,形成了一个从宋代至今的陶瓷历史街区。它们完整地记录了焦作陶瓷历史的重要篇章,系统地承载了焦作陶瓷文化。

    ■“瓷都”复活录

    在创新中迎来产业崛起

    绞胎瓷无疑是当阳峪窑群的经典之作,它使得当阳峪窑群在诸多窑群中独树一帜。而对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将是打造新“瓷都”的最亮名片,它承载着新“瓷都”的现在与未来。

    从上世纪70年代早期绞胎瓷工艺的研发,到200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柴战柱首个成功传承了绞胎瓷传统工艺;从2004年省文物考古专家首次对当阳峪窑址进行全面发掘,到2014年修武县政府在众多专家的支持下申报“瓷都”,我们看到,经过半个世纪的漫漫探索,一个新“瓷都”正在舒展羽翼。

    前几日,在柴战柱带领下,记者畅游瓷海。路上,柴战柱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瓷都’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柴战柱坦言,在绞胎瓷的创新之路上有异议,这种异议就像活字印刷术出现时有人称其为妖术一样正常,但只传承不发展就无法带动焦作地区绞胎瓷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有30余家企业从事绞胎瓷生产,其中文献绞胎瓷、元昊绞胎瓷、当阳峪绞胎瓷有限公司,以及包括柴战柱所在的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动绞胎瓷工艺创新。

    来到位于示范区的金谷轩绞胎瓷研发中心,记者仿佛走入了一片汪洋瓷海。这里陈设着诸多精美的绞胎瓷器。柴战柱指着一件《知音》绞胎瓷瓶介绍,这件作品的纹饰表里如一、自然流畅,属典型的绞胎工艺,只是在器物上加入明月、琵琶、海浪等艺术符号,便呈现了新的特点,使得这件作品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有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感。转身,他又指着一件以云台山水为创作背景的绞胎瓷说:“你看,这幅作品就是在绞胎工艺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传统国画的创作手法,使作品看上去逼真、形象。”

    记者问:“为什么在这些作品中多见绞胎瓷工艺的自然纹理?”柴战柱称:“自然纹理属原生态纹理,状若行云流水,目前很受欢迎。”他说,绞胎瓷工艺的创新就是在传承古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来迎合今人的审美情趣,为绞胎瓷的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柴战柱称,通过研发,目前绞胎瓷工艺已由过去的菊花纹、羽毛纹、细编纹等传统的纹饰发展至山花纹、星星纹、花卉纹、三角纹、方格纹等16种基本纹饰。此外,当代绞胎工艺还可与镂空雕、浮雕、绘画、版画等工艺结合,或将绞胎工艺运用到新的原料上。

    作为焦作地区绞胎瓷产业的的先行者,柴战柱已经引领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集产品研发、模具制作、新产品市场投放、产权保护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显然,焦作地区绞胎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个这样的企业。

    11月22日,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在修武县申报“中国绞胎瓷之都”专家考评工作会议上说,申报“中国绞胎瓷之都”,是修武培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措施。目前,焦作市正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以绞胎瓷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加快建设绞胎瓷文化产业园,积极推动绞胎瓷产业的发展,持续提高当阳峪绞胎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如今,新“瓷都”复活之路正在走上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虽然漫长且艰辛,但即使站在开始的地方,我们也能遥望未来精美绞胎瓷散发出来的灿烂光辉。

    图① 柴战柱在介绍绞胎瓷工艺流程。

    图② 柴战柱制作的紫砂绞胎壶。

    图③ 绞胎龙半成品。

    记者 赵林峰 摄

文章编辑:wxj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