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之古温探秘(一)
河洛腹地——古温

更新时间:2015-11-4 10:33:11    来源:焦作网-焦作晚报
 图① 位于北平皋村东北的邢邱城遗址城墙。
 图② 宽阔的河洛口水面。本报记者 杨 铭 摄

 

  黄河、沁河之水冲刷出了肥沃、平坦的古温土地,济水东流盘桓其间,滋养出古温发达的农业文化。然而,如果非要说“温”有“氵”,那么,自温县西南流入的纯净、平阔的洛河,应为古温大地注入了非凡的灵气。

  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古温正处于河洛口(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

  南濒黄河,北依沁水,济水绕其间,此乃“温”之“氵”;背负太行,面迎邙山,此乃“温”之“日”;温泉遍地,适宜人居,此乃“温”之“皿”。

  温县,“美哉,山河之固,国之宝也。”(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武侯评)

  圣贤大儒卜子夏施道授业于中原,万世师表;司马家族安邦定国于天下,功勋霸业;蔡义、李棠阶满腹经纶可辩朝堂,帝王称师。

  温县,“人杰地灵,邦家之基。”(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评)

  得水势之利沟渠纵横,被誉“鱼米之乡”;得地形之利移步移景,获赞“苏封八景”。

  温县,“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评)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土地。自今日起,《厚重怀川》栏目将走进古温大地,带领读者看一看久远的河洛文明,读一读久远的先秦文化,听一听久远的传奇故事。

  ■ 探寻河洛口——

  伏羲漂流河洛口而创太极

  古温文明源远流长,城市文化亦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而这一切要从河洛文化谈起。河洛文化诞生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诞生了阴阳八卦文化,而后才是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养生文化。

  10月30日,深秋,天高气爽。记者在温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峰的引领下来到河洛口岸。

  浑浊的黄河水在温县由西至东南而流,清澈的洛河水由西至东,在一处开阔的水域汇流入黄河,一浊一清的湍流仿佛天外来水跌入温县东南部。顺着水势,黄河与洛水冲击出一方小小的沙洲,并在沙洲的前方形成了半浊半清的漩涡,就像一幅太极图。

  张继峰指着前方的邙山头告诉记者,那里有座伏羲台。相传,伏羲曾在这里坐台悟道,忽见前方半浊半清的漩涡似龙似马,负图而出,不明所以。于是,他从伏羲台漂流至漩涡东北处的常阳村(现指陈家沟村),观天象、悟玄机,终得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

  张继峰说:“传说归传说,但先人的确在河洛口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太极图是自然现象,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形成的漩涡,人族伏羲据此创造出了太极、八卦。而又据“龙马负图”一说,伏羲造出了一幅神秘的图案——河图。河图与大禹治水时见龟背负文而成的洛书一起被后世称为河图洛书。几千年来,包含着神秘玄机预言的河图洛书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影响深远,供养着无数华夏人的精神大脑。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自古就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而古温大地恰恰处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带。

  河洛交汇不仅带来了高深莫测的文化符号,而且带来了发达的农业文明。自古以来,河洛地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远在七八千年前即有谷物种植与畜牧业。温县更是如此,南有河洛水,北有沁水,中间济水纵横,水量充沛,地势平坦,自古就是农业大县。据《左传》记载,夏朝时期,温县小麦已属贡品。春秋时期,郑国多次渡过黄河来晋(今温县地区)抢夺麦子。

  先有河洛后有太极,而后才有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太极拳,这应是河洛文化带给温县的又一巨大财富。在温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陈家沟村古称常阳村,后因陈氏家族在此发展壮大而更名为陈家沟村。由陈家沟村向东是著名的汜水关,向南是虎牢关,又濒临河洛天堑,欲夺中原必先夺古温。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发生过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楚汉之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进封温侯)等重大战役。独特的地理位置、河洛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太极拳的诞生奠定了厚实的地域文化基础。

  ■ 深耕河洛口——

  先人临水而居开创古温文明

  “对于所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温县应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先秦文化的研究重地,它久远的历史值得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细细品味、探求。”这是记者探访温县后的感想。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河洛口又是河洛文化的中心所在,也理应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而正对河洛口的古温大地,在黄土之下究竟堆积了多少文化层呢?

  站在河洛口,东望是陈家沟遗址。2005年4月至12月,考古人员在陈家沟遗址共揭露面积达4950米,共清理龙山文化、两周时期和汉代灰坑480余个,各个时期墓葬55座,龙山时期壕沟2条,东周时期陶窑8座,出土和修复了陶、石、骨、蚌、玉、铜、瓷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余件。

  河洛汇流经陈家沟、龙山遗址,过温县北平皋遗址后折向东北进入武陟县境。据相关史志记载,济水也在北平皋遗址东北处与黄河汇流,至荥阳界出。

  来到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东北的一处高地上,记者看到一段夯窝明显的厚重古城墙孤零零地矗立在麦田里,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历史。张继峰说,这里就是商王祖乙迁邢作都之地,也是春秋晋国重要城邑——邢邱城,汉代在此设平皋县。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发掘出印有“邢公”“公”文字的陶片。

  北平皋村四周皆是古文化遗址,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再至二里头文化,而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历史时期文化几乎一应俱全。

  站在邢邱城的高地上,张继峰手指北平皋村村西,那里富含仰韶文化,面积约3.8万平方米,出土器物以彩绘红陶为主,器形有罐、豆、钵、鼎等;他又手指该村村北,这边富含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器物残片有鬲、鼎等;他继而指向该村村东,那里有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尖底瓶、鬲、盆、大口尊、小口瓮、甑和花边口沿罐等陶器残片。

  张继峰说,古时的北平皋村四面环水,河洛水由东南而入,济水则由西北而入,这符合远古先民临水而居的习惯。

  除了陈家沟遗址和北平皋遗址外,还有与济水相临、与沁水相通、与河洛相望的古文化遗址——温县西梁所遗址和徐堡遗址,它们同样富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早商文化。

  近年来,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遗物。特别是距今约5000年的徐堡龙山古城遗址,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龙山文化中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也是保护最为完好的遗址之一,包括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朝、清代的多类文化遗存叠压,内涵丰富,延续时代长,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成、中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筑城技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先秦文化遍布温县,这充分说明早在6000年前先人已在古温繁衍生息,5000年前古温人已告别部落生活,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向城镇化迈进,直至夏、商、周、秦、汉,这里一直是华夏文明的腹地。

  那么,为什么古温地区遍布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先秦文化遗址?明确的答案是:先人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沿河洛文明建立族群,这里是农业生产的发达区,这里是中原文化的集聚区。

  探秘古温,深耕河洛口,5000余年城市文明史从黄土地中升腾而出,流于纸笔。

 

 

文章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