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
更新时间:2015-11-26 16:43:37    来源:宁波日报(宁波)
 (原标题:“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
赵 畅
在“灰头土脸”的电工队伍中,记者发现这么一位“创新达人”,他叫李增红,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曾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1991年从襄樊技校毕业后,先后辗转于铜陵、昆明、长沙、合肥、南京、上海等地,20余年一直在施工现场从事电工技术、电力设备维护工作。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手握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性专利(1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常人眼里,“头戴安全帽,身挎电工包,上至检查电路,下至更换电灯”,就是一位普通电工的身影。可谁也没有想到,从注浆压力传感器制作,到顶管掘进机研制,24年来共有15项发明革新在李增红手中诞生。其中4项被评为国家级发明专利,7项被评为国家实用性专利,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李增红是靠什么实现技术创新的呢?“师傅有两大爱好,一是爱琢磨,二是爱鼓捣。”徒弟的回答,道出了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真谛———不仅工作负责,还富有创新精神。是的,起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增红,就立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从此以后,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电工知识和技能。24年间,李增红记下了超过30本的工作笔记,这15万字的记录无声地述说着这位电工“创新达人”的创新历程,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技术财富。
李增红,从一位普通电工成长为“创新达人”,再次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理。创新与否不仅在于工作属性,更在于干工作的人有没有创新的责任和激情。诚如李增红自己所言:“不想创新的电工,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电工。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创新的责任和激情,哪怕学历再低,也可以通过刻苦攻读迎头赶上;哪怕工作再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哪怕机会再少,可以创造环境捕捉机会。
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标本意义更在于,创新是一个整体的生态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业化,都需要创新。这中间,自然离不开技术工人提供的最基础也最不可缺少的技术创新、技术支撑。好比生产一架飞机,研发设计再科学、材料生产再先进,没有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和精心装配,永远也飞不起来。欣闻我国决心重振制造业,重振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增强本国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而这也对技术工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体力劳动工人群体10年间上升了3.78%,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时下就业市场上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强,但现实是,社会上对于技术工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技术认证、地位认证、地位准入、职业培训等不同程度还存在轻视以至歧视现象。面对这样的生存、生产环境,技术工人还怎么实现安心生产、快乐创新?还怎么有决心有信心去追求以“不浮不殆、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久久为功”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想起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主创新驱动、集约型发展的形势需要具备匠人精神的“大国工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培养一大批李增红式的“创新达人”,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编辑:殷爱萍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
2015-11-26 16:43:37    来源:宁波日报(宁波)
 (原标题:“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
赵 畅
在“灰头土脸”的电工队伍中,记者发现这么一位“创新达人”,他叫李增红,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曾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1991年从襄樊技校毕业后,先后辗转于铜陵、昆明、长沙、合肥、南京、上海等地,20余年一直在施工现场从事电工技术、电力设备维护工作。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手握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性专利(1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常人眼里,“头戴安全帽,身挎电工包,上至检查电路,下至更换电灯”,就是一位普通电工的身影。可谁也没有想到,从注浆压力传感器制作,到顶管掘进机研制,24年来共有15项发明革新在李增红手中诞生。其中4项被评为国家级发明专利,7项被评为国家实用性专利,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李增红是靠什么实现技术创新的呢?“师傅有两大爱好,一是爱琢磨,二是爱鼓捣。”徒弟的回答,道出了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真谛———不仅工作负责,还富有创新精神。是的,起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增红,就立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从此以后,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电工知识和技能。24年间,李增红记下了超过30本的工作笔记,这15万字的记录无声地述说着这位电工“创新达人”的创新历程,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技术财富。
李增红,从一位普通电工成长为“创新达人”,再次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理。创新与否不仅在于工作属性,更在于干工作的人有没有创新的责任和激情。诚如李增红自己所言:“不想创新的电工,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电工。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创新的责任和激情,哪怕学历再低,也可以通过刻苦攻读迎头赶上;哪怕工作再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哪怕机会再少,可以创造环境捕捉机会。
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标本意义更在于,创新是一个整体的生态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业化,都需要创新。这中间,自然离不开技术工人提供的最基础也最不可缺少的技术创新、技术支撑。好比生产一架飞机,研发设计再科学、材料生产再先进,没有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和精心装配,永远也飞不起来。欣闻我国决心重振制造业,重振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增强本国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而这也对技术工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体力劳动工人群体10年间上升了3.78%,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时下就业市场上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强,但现实是,社会上对于技术工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技术认证、地位认证、地位准入、职业培训等不同程度还存在轻视以至歧视现象。面对这样的生存、生产环境,技术工人还怎么实现安心生产、快乐创新?还怎么有决心有信心去追求以“不浮不殆、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久久为功”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想起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主创新驱动、集约型发展的形势需要具备匠人精神的“大国工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培养一大批李增红式的“创新达人”,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编辑:殷爱萍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