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河南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之三
更新时间:2020-5-11 9:30:3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逼得健身人群从户外转至室内,从线下改到线上,由此催生一场全民“云健身”。疫情过后,大众健身会趋向正常化,户外、场馆健身依然会成为主流。但抗疫诱发的“云健身”因其简便易行而仍将具有生命力。

  (小标题)疫情催生全民“云健身”

  受疫情影响,过去几个月里很多人不得不减少外出,体育锻炼也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平日里的广场舞音乐没了,路跑的人少了,健身房、游泳馆至今还有一些未能复工,健身似乎成了“奢侈品”。

  但这个“奢侈品”其实是“必需品”。健康中国的建设和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健康又和体育锻炼、全民健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次全民抗疫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免疫力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一点。疫情期间虽然健身房去不得、户外活动也不提倡,居家健身却悄然流行开来。“虽说健身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人一起相互打卡‘监督’,确实会更有劲些。”每天都会居家健身并在网上“打卡”的南京市民王东说,“这次疫情,我和周围一些朋友都学会了云健身。”

  疫情发生以来,“云健身”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给全民健身增添“云教程”,则是疫情期间不少健身企业、体育从业者的选择。健身机构纷纷推出线上服务;健身教练在直播平台当起了健身“网红”;很多退役和现役体育明星也拿出“压箱底”的绝活,录制视频指导大众健身。

  上海武术院主办的“武术云挑战”活动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参与。近35万人登陆活动页面,900余人上传视频,70万人次参与投票。

  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借助“江苏广场舞”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鼓励大家上传分享居家健身视频,举办线上“大比武”,让热热闹闹的广场舞居家也能跳起来。

  业内“大鳄”们也纷纷出手,PP体育直播区里,各类居家健身课程占据了大量直播时段;阿里体育联合优酷面向青少年推出“在家也能上的体育课”……

  (小标题)疫情去后,“云健身”能留下什么?

  “云健身”虽好,但无论是体育圈人士还是普通健身群众,都认为目前“云健身”的很多内容只是权宜之计,如何把疫情“逼”出来的好办法、好点子变成整个行业的“收获”,如何把线上和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从业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期间“云健身”给全民健身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是进一步唤醒大众的健身意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体育锻炼的消费需求将会涌现新的动能;其次,“云健身”养成的运动习惯还是会有所保留,这和业内一直追求的培养大众运动习惯的目标是一致的;再次,“云健身”也迸发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机会点,也许是未来健身行业新的引爆点。

  但凡事利弊两现,“云健身”也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主要是一个社交平台,“健身房也好,广场舞也好,体育比赛也好,最大的魅力是社交,如果离开了这个属性,吸引力会大幅下降。”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体育是强体验性的,线上“云健身”达不到即时互动的效果,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暂时都无法通过“线上”解决。因此,疫情之后全民健身回归线下是必然的。

  王东就直言:“4月室外足球场地一恢复开放,我们一群球友就开始约球了,这是强需求,是刚需,也是居家健身和‘云健身’无法替代的。”很多健身产业从业者也认为,健身行业本质逻辑是健身由体验驱动,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线上场景还无法替代线下的真人交互。体育健身企业超级猩猩跳跳就表示,公司直播时在线人数最高峰是28万,但是微信关注用户几乎没有增长。

  当然,“云健身”势必“回归”线下,并不意味着“云健身”就会消失。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认为,此次疫情或可加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互联网基因植入,基于线下场景的健身休闲产业将加强线上教育和培训,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家健身企业都表示会加强线上渠道的搭建,Shape塑健身就透露其目标是两年之内线上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30%。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网络课程、体育培训直播等的变现能力很弱,但这股风潮未来也有可能催生出更多业态。

  更重要的是,“云健身”对人们健身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会一直存在下去。王东说:“说实话我们这代人都是互联网一代,体育虽然实质上要回归线下的流汗、互动,但互联网基因却可以让体育变得更容易接受和普及。就拿发朋友圈来说,天南海北的朋友,通过打卡健身,不自觉地就会相互较劲,有‘攀比’就锻炼得更起劲,也算是一种带动力量吧。”

  (小标题)全民健身“云时代”悄然降临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陡然令“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升温。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等技术一直在强化“+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的“云时代”早已起步。

  过去一年多里,上海的一些健身爱好者发现,身边多了一种无人值守球场,只需扫码即可进门健身。这是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九回共享运动场,“场地是政府的,我们负责运营,一个场地投入5-8万元安装监控、闸机、广播等设备,上午免费,下午和晚上低价运营,实现其公益化属性,”洛合体育董事长戴富祺说,“我们现在60个场馆只需4个管理人员,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卫生维护等则通过外包解决,通过线上管理+线下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小型场馆管理轻型化。”

  洛合的尝试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破解一直以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难、管理成本高的难题。在苏州,通过对场馆智能化服务端和管理端的改进和投入,一年内苏州市市民健身中心的物业费降幅达到29%,能源支出降幅达到33%。“这有助于我们的场馆管理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时任苏州体育局副局长陶勇杰说。

  如今,互联网基因在全民健身领域几乎无处不在。在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健身中心里,50多平米的智慧健康小屋内,居民刷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进行健康自检。针对11项健康指标的测量,会出具详细的健康改善建议报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说,2019年市体育局和市卫健委合作,建成85个智慧健康小屋,目标三年实现全覆盖,希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体医结合”的成果。

  为推动百姓参与健身,很多地方开始发放体育消费券,“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消费券精准发放的最大助力。苏州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彭艳说:“近三年来苏州通过智慧苏州平台,可以实现精准面向健身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过去两年发放1400万消费券,超过40万人次使用,带动刷卡量近9000万元,拉动消费将近2亿元。”

  互联网科技还带来了管理上的革命,赵光圣说:“现在上海每个健身场所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老百姓只要扫码就能对该场所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小小二维码,不仅能够抹平全民健身信息差,在上海、江苏等多地,“扫码报修”逐渐成为全民健身器材的标配,让一直以来全民健身设施维护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显然,“互联网+”正给全民健身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更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体育主管部门还是体育企业,抑或是健身爱好者,都认为全民健身的互联网基因将进一步带动更多人参与健身、学会健身,让健身真正成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之三
    2020-5-11 9:30:3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逼得健身人群从户外转至室内,从线下改到线上,由此催生一场全民“云健身”。疫情过后,大众健身会趋向正常化,户外、场馆健身依然会成为主流。但抗疫诱发的“云健身”因其简便易行而仍将具有生命力。

      (小标题)疫情催生全民“云健身”

      受疫情影响,过去几个月里很多人不得不减少外出,体育锻炼也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平日里的广场舞音乐没了,路跑的人少了,健身房、游泳馆至今还有一些未能复工,健身似乎成了“奢侈品”。

      但这个“奢侈品”其实是“必需品”。健康中国的建设和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健康又和体育锻炼、全民健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次全民抗疫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免疫力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一点。疫情期间虽然健身房去不得、户外活动也不提倡,居家健身却悄然流行开来。“虽说健身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人一起相互打卡‘监督’,确实会更有劲些。”每天都会居家健身并在网上“打卡”的南京市民王东说,“这次疫情,我和周围一些朋友都学会了云健身。”

      疫情发生以来,“云健身”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给全民健身增添“云教程”,则是疫情期间不少健身企业、体育从业者的选择。健身机构纷纷推出线上服务;健身教练在直播平台当起了健身“网红”;很多退役和现役体育明星也拿出“压箱底”的绝活,录制视频指导大众健身。

      上海武术院主办的“武术云挑战”活动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参与。近35万人登陆活动页面,900余人上传视频,70万人次参与投票。

      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借助“江苏广场舞”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鼓励大家上传分享居家健身视频,举办线上“大比武”,让热热闹闹的广场舞居家也能跳起来。

      业内“大鳄”们也纷纷出手,PP体育直播区里,各类居家健身课程占据了大量直播时段;阿里体育联合优酷面向青少年推出“在家也能上的体育课”……

      (小标题)疫情去后,“云健身”能留下什么?

      “云健身”虽好,但无论是体育圈人士还是普通健身群众,都认为目前“云健身”的很多内容只是权宜之计,如何把疫情“逼”出来的好办法、好点子变成整个行业的“收获”,如何把线上和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从业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期间“云健身”给全民健身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是进一步唤醒大众的健身意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体育锻炼的消费需求将会涌现新的动能;其次,“云健身”养成的运动习惯还是会有所保留,这和业内一直追求的培养大众运动习惯的目标是一致的;再次,“云健身”也迸发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机会点,也许是未来健身行业新的引爆点。

      但凡事利弊两现,“云健身”也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主要是一个社交平台,“健身房也好,广场舞也好,体育比赛也好,最大的魅力是社交,如果离开了这个属性,吸引力会大幅下降。”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体育是强体验性的,线上“云健身”达不到即时互动的效果,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暂时都无法通过“线上”解决。因此,疫情之后全民健身回归线下是必然的。

      王东就直言:“4月室外足球场地一恢复开放,我们一群球友就开始约球了,这是强需求,是刚需,也是居家健身和‘云健身’无法替代的。”很多健身产业从业者也认为,健身行业本质逻辑是健身由体验驱动,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线上场景还无法替代线下的真人交互。体育健身企业超级猩猩跳跳就表示,公司直播时在线人数最高峰是28万,但是微信关注用户几乎没有增长。

      当然,“云健身”势必“回归”线下,并不意味着“云健身”就会消失。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认为,此次疫情或可加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互联网基因植入,基于线下场景的健身休闲产业将加强线上教育和培训,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家健身企业都表示会加强线上渠道的搭建,Shape塑健身就透露其目标是两年之内线上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30%。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网络课程、体育培训直播等的变现能力很弱,但这股风潮未来也有可能催生出更多业态。

      更重要的是,“云健身”对人们健身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会一直存在下去。王东说:“说实话我们这代人都是互联网一代,体育虽然实质上要回归线下的流汗、互动,但互联网基因却可以让体育变得更容易接受和普及。就拿发朋友圈来说,天南海北的朋友,通过打卡健身,不自觉地就会相互较劲,有‘攀比’就锻炼得更起劲,也算是一种带动力量吧。”

      (小标题)全民健身“云时代”悄然降临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陡然令“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升温。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等技术一直在强化“+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的“云时代”早已起步。

      过去一年多里,上海的一些健身爱好者发现,身边多了一种无人值守球场,只需扫码即可进门健身。这是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九回共享运动场,“场地是政府的,我们负责运营,一个场地投入5-8万元安装监控、闸机、广播等设备,上午免费,下午和晚上低价运营,实现其公益化属性,”洛合体育董事长戴富祺说,“我们现在60个场馆只需4个管理人员,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卫生维护等则通过外包解决,通过线上管理+线下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小型场馆管理轻型化。”

      洛合的尝试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破解一直以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难、管理成本高的难题。在苏州,通过对场馆智能化服务端和管理端的改进和投入,一年内苏州市市民健身中心的物业费降幅达到29%,能源支出降幅达到33%。“这有助于我们的场馆管理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时任苏州体育局副局长陶勇杰说。

      如今,互联网基因在全民健身领域几乎无处不在。在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健身中心里,50多平米的智慧健康小屋内,居民刷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进行健康自检。针对11项健康指标的测量,会出具详细的健康改善建议报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说,2019年市体育局和市卫健委合作,建成85个智慧健康小屋,目标三年实现全覆盖,希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体医结合”的成果。

      为推动百姓参与健身,很多地方开始发放体育消费券,“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消费券精准发放的最大助力。苏州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彭艳说:“近三年来苏州通过智慧苏州平台,可以实现精准面向健身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过去两年发放1400万消费券,超过40万人次使用,带动刷卡量近9000万元,拉动消费将近2亿元。”

      互联网科技还带来了管理上的革命,赵光圣说:“现在上海每个健身场所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老百姓只要扫码就能对该场所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小小二维码,不仅能够抹平全民健身信息差,在上海、江苏等多地,“扫码报修”逐渐成为全民健身器材的标配,让一直以来全民健身设施维护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显然,“互联网+”正给全民健身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更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体育主管部门还是体育企业,抑或是健身爱好者,都认为全民健身的互联网基因将进一步带动更多人参与健身、学会健身,让健身真正成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