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外媒聚焦 > 外媒看焦作 > 正文

外媒聚焦

新华社播发消息:国潮风起 年轻一代重拾汉​服文化
更新时间:2021-6-4 9:42:59    来源:焦作日报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每逢周末,总会有许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一代,广袖飘飘,穿梭在国内各大景区的人群中。

  汉服又有“华服”“衣冠”之称,作为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传承至今,是中国“礼仪之邦”的象征服饰。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破圈式”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扮,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

  走进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从工作人员到身着汉服的游客,再或是任意一家汉服租售店,都能讲出一些汉服知识。“人们印象中这么传统的服饰,在年轻一代中非常流行。”汉服文化传播志愿者李思思介绍,近日在修武举办的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吸引了260万人在线观看,而此前当地已连续推出三季“永不落幕的汉服节”,前后超过30万“Z世代”青年慕名而至,全网曝光量突破2.6亿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2018年数量为204.2万人,2019年上升至356万人,预测2021年可达689.4万人。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汉服”话题有53亿阅读量;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515亿次。汉服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

  22岁的汉服爱好者宋梦迪见证了这一趋势。4年前,刚上大学的宋梦迪拥有了第一套汉服。“当时,走在街上有人说我是唱戏的,有人说我是表演节目的,还有人说我是为了直播想红。”宋梦迪回忆,这两年,即便是在小城市,也能随处见到穿汉服的“同袍”,路人的眼神也由惊奇变成欣赏。

  从“小众”到“出圈”,汉服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认识到它真正的美。

  与很多“同袍”一样,宋梦迪钟情汉服也是始于颜值,忠于内涵。“一开始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后来开始逛博物馆查资料,了解了不同时期汉服的形制和当时的文化、经济发展。”宋梦迪认为,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服饰本身的美,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如今,中国不少城市会定期举办各类“汉服节”,不少大学还成立了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社团,随之催生的汉服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00亿元。“年轻一代对汉服的认可,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李思思说。

  专家认为,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深刻认识它的内在价值,生动表达它的独特魅力,全面融入当代的社会生活。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表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不少年轻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内涵,恰恰能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

  “虽离普及还有些距离,但我相信国潮已形成趋势。说不定下一个10年,很多人的衣橱里都会有一件汉服。”宋梦迪期望。

(记者桂娟、史林静)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华社播发消息:国潮风起 年轻一代重拾汉​服文化
    2021-6-4 9:42:59    来源:焦作日报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每逢周末,总会有许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一代,广袖飘飘,穿梭在国内各大景区的人群中。

      汉服又有“华服”“衣冠”之称,作为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传承至今,是中国“礼仪之邦”的象征服饰。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破圈式”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扮,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

      走进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从工作人员到身着汉服的游客,再或是任意一家汉服租售店,都能讲出一些汉服知识。“人们印象中这么传统的服饰,在年轻一代中非常流行。”汉服文化传播志愿者李思思介绍,近日在修武举办的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吸引了260万人在线观看,而此前当地已连续推出三季“永不落幕的汉服节”,前后超过30万“Z世代”青年慕名而至,全网曝光量突破2.6亿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2018年数量为204.2万人,2019年上升至356万人,预测2021年可达689.4万人。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汉服”话题有53亿阅读量;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515亿次。汉服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

      22岁的汉服爱好者宋梦迪见证了这一趋势。4年前,刚上大学的宋梦迪拥有了第一套汉服。“当时,走在街上有人说我是唱戏的,有人说我是表演节目的,还有人说我是为了直播想红。”宋梦迪回忆,这两年,即便是在小城市,也能随处见到穿汉服的“同袍”,路人的眼神也由惊奇变成欣赏。

      从“小众”到“出圈”,汉服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认识到它真正的美。

      与很多“同袍”一样,宋梦迪钟情汉服也是始于颜值,忠于内涵。“一开始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后来开始逛博物馆查资料,了解了不同时期汉服的形制和当时的文化、经济发展。”宋梦迪认为,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服饰本身的美,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如今,中国不少城市会定期举办各类“汉服节”,不少大学还成立了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社团,随之催生的汉服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00亿元。“年轻一代对汉服的认可,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李思思说。

      专家认为,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深刻认识它的内在价值,生动表达它的独特魅力,全面融入当代的社会生活。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表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不少年轻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内涵,恰恰能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

      “虽离普及还有些距离,但我相信国潮已形成趋势。说不定下一个10年,很多人的衣橱里都会有一件汉服。”宋梦迪期望。

    (记者桂娟、史林静)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