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焦作旅游 > 环游世界 > 正文

焦作旅游

黄河岸边年味浓
更新时间:2025/1/27 9:59:29    来源:新华社

  登台远望,视野所及处,碧空万里,山坳连绵,黄土高原的雄浑磅礴之势扑面而来。滔滔黄河穿越壮观的晋陕大峡谷,一路奔涌而下。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仅一河之隔。

  新春来临,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家坬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煮萝卜做饺子馅,丸子、油糕、红烧肉……各样的节庆美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年味一天浓过一天。

  “先把糜子面蒸熟,然后和面包上枣泥馅儿,放入滚烫的热油中,炸至金黄,香喷喷的油糕就出锅了。”在邻居的围观中,村民高晓明演示着炸油糕的做法。

  “过年就是过个年味,热气腾腾的油糕一炸,年味就有了。”高晓明乐呵道。

  走进村民白张梅的窑洞院落,太阳能光伏电源灯,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映入眼帘,陕北风格的门帘图案色彩炽烈,和一旁废弃的窑洞形成明显反差。

  “你看,不像现在的玻璃窗,过去的窑洞窗户就是用麻纸糊一下。”白张梅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灶台上,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装了满满一盆,正准备做饺子馅。白张梅说:“过年了,就要吃羊肉萝卜馅儿的饺子!”

  窑洞一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这是前两年政府免费给装的,现在窑洞里烧火做饭取暖,更安心了。”白张梅补充道。

  说起农村的变化,村民高玉金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说生活,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了!你看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窑洞里,农村生活好着呢!”77岁的高玉金,皮肤黢黑,目光深邃,一副典型的陕北老汉形象。

  儿时过年才能盼到的美食,早已是村民桌上的家常便饭。“以前有口吃的就好,现在啥时候都不缺吃的。今年孩子们准备接我到城里过年呢!”说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民歌。

  “坬”,一种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地形,指的是斜坡断面上的台地。走进高家坬村史馆,8座窑洞分模块展现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变迁。

  1988年,村里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5年,全村打旱井120口,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2018年,“引黄工程”启动,修建了净水池,把黄河水送到高家坬塬,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2022年,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全部石砌硬化。

  ……

  “快来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没有?”循着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东的声音,记者走进第六个窑洞。

  储水的瓮,盛粮的斗,割麦的镰刀,煤油灯的灯台……窑洞陈列室里,一件件老物件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时代的变化。

  “为了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村里建了村史馆。快过年了,外出务工回乡的村民回到村里,就会到村史馆寻找儿时的回忆。”高明东说。

  依托黄河岸边独有的北国风光,高家坬村近年来重点打造了藏雪楼、窑洞文化美术馆等景点,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到村里写生创作,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味儿。如今,全村的民宿游窑洞已经达到40多座,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25日,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站在高家坬村的山坳上极目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再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象从诗词中走来,莽莽黄土地上的人们仍在忙碌着,为蛇年春节做准备。

  连绵起伏的山坳上,高低错落的枣树、苹果树傲然挺立,静待又一个春天到来。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黄河岸边年味浓
    2025/1/27 9:59:29    来源:新华社

      登台远望,视野所及处,碧空万里,山坳连绵,黄土高原的雄浑磅礴之势扑面而来。滔滔黄河穿越壮观的晋陕大峡谷,一路奔涌而下。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仅一河之隔。

      新春来临,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家坬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煮萝卜做饺子馅,丸子、油糕、红烧肉……各样的节庆美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年味一天浓过一天。

      “先把糜子面蒸熟,然后和面包上枣泥馅儿,放入滚烫的热油中,炸至金黄,香喷喷的油糕就出锅了。”在邻居的围观中,村民高晓明演示着炸油糕的做法。

      “过年就是过个年味,热气腾腾的油糕一炸,年味就有了。”高晓明乐呵道。

      走进村民白张梅的窑洞院落,太阳能光伏电源灯,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映入眼帘,陕北风格的门帘图案色彩炽烈,和一旁废弃的窑洞形成明显反差。

      “你看,不像现在的玻璃窗,过去的窑洞窗户就是用麻纸糊一下。”白张梅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灶台上,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装了满满一盆,正准备做饺子馅。白张梅说:“过年了,就要吃羊肉萝卜馅儿的饺子!”

      窑洞一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这是前两年政府免费给装的,现在窑洞里烧火做饭取暖,更安心了。”白张梅补充道。

      说起农村的变化,村民高玉金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说生活,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了!你看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窑洞里,农村生活好着呢!”77岁的高玉金,皮肤黢黑,目光深邃,一副典型的陕北老汉形象。

      儿时过年才能盼到的美食,早已是村民桌上的家常便饭。“以前有口吃的就好,现在啥时候都不缺吃的。今年孩子们准备接我到城里过年呢!”说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民歌。

      “坬”,一种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地形,指的是斜坡断面上的台地。走进高家坬村史馆,8座窑洞分模块展现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变迁。

      1988年,村里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5年,全村打旱井120口,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2018年,“引黄工程”启动,修建了净水池,把黄河水送到高家坬塬,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2022年,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全部石砌硬化。

      ……

      “快来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没有?”循着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东的声音,记者走进第六个窑洞。

      储水的瓮,盛粮的斗,割麦的镰刀,煤油灯的灯台……窑洞陈列室里,一件件老物件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时代的变化。

      “为了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村里建了村史馆。快过年了,外出务工回乡的村民回到村里,就会到村史馆寻找儿时的回忆。”高明东说。

      依托黄河岸边独有的北国风光,高家坬村近年来重点打造了藏雪楼、窑洞文化美术馆等景点,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到村里写生创作,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味儿。如今,全村的民宿游窑洞已经达到40多座,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25日,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站在高家坬村的山坳上极目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再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象从诗词中走来,莽莽黄土地上的人们仍在忙碌着,为蛇年春节做准备。

      连绵起伏的山坳上,高低错落的枣树、苹果树傲然挺立,静待又一个春天到来。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