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根植红土地 走出新天地
更新时间:2021-7-9 9:00:11    来源:焦作日报



  图①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记者 戴 卿 摄



  图② 俯瞰今日无为市城区。

  记者 郑 远 摄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炎夏,骤雨初歇。无为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走进安徽芜湖无为市红庙镇涧边村,一座砖土结构的老宅掩映于香樟树的浓荫下,显得格外静谧。老宅就是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那年烽火卫河山

  “这座民宅大概建于民国初年,七师成立后曾被借用作师部会议室、机要室以及师政委曾希圣同志的卧室。”红庙镇党委宣统委员徐致富说。

  80年前,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一支雄师于逆境中应运而生,在日、伪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中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皖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支雄师,就是曾经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

  旧址不远处的半山腰,新建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庄严矗立。纪念馆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等8个展厅,生动展示了七师当年高举抗日旗帜,在皖江大地上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击日寇、发展生产立下的不朽功勋。尽管不是节假日,纪念馆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一上午已经来了四五辆大巴,下午还有几批游客。”纪念馆讲解员林晶晶告诉记者。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抗击日寇,保卫皖江,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以皖南事变中突围到无为的700余名干部、战士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1900余人组建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第七师在无为白茆的胡家瓦屋成立。

  七师成立后不久迁址于红庙镇涧边村。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七师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大本营。七师先后开辟了桐西游击根据地、泊湖游击根据地及巢北含和地区,将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七师的成立,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在4年多时间里,七师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180万,共与敌人作战2000余次,击毙击伤敌1.4万人。”林晶晶说。

  七师还在当地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实施了惠生堤、三闸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保障了农业生产。惠生堤至今仍是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

  赓续基因续华章

  当年,七师将士用热血和无畏浇灌了无为大地。80年后的今天,在这片红土地上,当地赓续红色基因,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春风在无为大地上劲吹。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题,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兴农、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2017年,红色山水涧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AAAA景区,形成了“红为魂、绿为根、水为韵、人为本”的旅游文化理念,“大美无为、芳华红庙”品牌逐渐声名远播。

  坐落于景区内的芜湖市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用牡丹、菊花种植与推广、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我们目前已建成80公顷具有现代规模及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包括33.33公顷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20公顷菊花观光园区、13.33公顷荷花基地、3.33公顷采摘园区以及配备有9条生产流水线,年生产干花成品100吨的菊花烘干车间一座、800m3冷库一间。”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修法说。

  徐修法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每年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收入约300万元。

  在七师曾经战斗的地方,当地人正立足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走出一片新天地。

 
 记者 程代广 戴 卿 林 见 花 磊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根植红土地 走出新天地
    2021-7-9 9:00:11    来源:焦作日报



      图①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记者 戴 卿 摄



      图② 俯瞰今日无为市城区。

      记者 郑 远 摄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炎夏,骤雨初歇。无为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走进安徽芜湖无为市红庙镇涧边村,一座砖土结构的老宅掩映于香樟树的浓荫下,显得格外静谧。老宅就是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那年烽火卫河山

      “这座民宅大概建于民国初年,七师成立后曾被借用作师部会议室、机要室以及师政委曾希圣同志的卧室。”红庙镇党委宣统委员徐致富说。

      80年前,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一支雄师于逆境中应运而生,在日、伪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中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皖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支雄师,就是曾经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

      旧址不远处的半山腰,新建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庄严矗立。纪念馆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等8个展厅,生动展示了七师当年高举抗日旗帜,在皖江大地上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击日寇、发展生产立下的不朽功勋。尽管不是节假日,纪念馆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一上午已经来了四五辆大巴,下午还有几批游客。”纪念馆讲解员林晶晶告诉记者。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抗击日寇,保卫皖江,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以皖南事变中突围到无为的700余名干部、战士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1900余人组建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第七师在无为白茆的胡家瓦屋成立。

      七师成立后不久迁址于红庙镇涧边村。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七师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大本营。七师先后开辟了桐西游击根据地、泊湖游击根据地及巢北含和地区,将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七师的成立,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在4年多时间里,七师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180万,共与敌人作战2000余次,击毙击伤敌1.4万人。”林晶晶说。

      七师还在当地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实施了惠生堤、三闸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保障了农业生产。惠生堤至今仍是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

      赓续基因续华章

      当年,七师将士用热血和无畏浇灌了无为大地。80年后的今天,在这片红土地上,当地赓续红色基因,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春风在无为大地上劲吹。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题,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兴农、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2017年,红色山水涧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AAAA景区,形成了“红为魂、绿为根、水为韵、人为本”的旅游文化理念,“大美无为、芳华红庙”品牌逐渐声名远播。

      坐落于景区内的芜湖市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用牡丹、菊花种植与推广、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我们目前已建成80公顷具有现代规模及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包括33.33公顷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20公顷菊花观光园区、13.33公顷荷花基地、3.33公顷采摘园区以及配备有9条生产流水线,年生产干花成品100吨的菊花烘干车间一座、800m3冷库一间。”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修法说。

      徐修法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每年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收入约300万元。

      在七师曾经战斗的地方,当地人正立足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走出一片新天地。

     
     记者 程代广 戴 卿 林 见 花 磊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