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0年专题区 > 太极拳专题 > 媒体报道 > 正文

2020年专题区

太极拳: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
更新时间:2020-12-18 9:18:14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12月17日,发源于中国的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聚东方文化精髓的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而编创的一种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里及外的形体表达,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修身养性。集文化、健康、武术三种属性于一体的太极拳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东方的体育实践。

  太极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发源于黄河岸边的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不断创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多个流派,并在过往的300多年间传播至中国各地,为各族人民共享和实践,进而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太极拳者已达数亿人。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乐意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符号扬帆出海,风靡全球,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申遗成功只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而不是终曲。未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传承好文化遗产,需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就太极拳而言,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太极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推动多元文化传播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更是跨越国别、种族、宗教的限制,与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

  “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太极拳: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
    2020-12-18 9:18:14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12月17日,发源于中国的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聚东方文化精髓的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而编创的一种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里及外的形体表达,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修身养性。集文化、健康、武术三种属性于一体的太极拳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东方的体育实践。

      太极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发源于黄河岸边的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不断创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多个流派,并在过往的300多年间传播至中国各地,为各族人民共享和实践,进而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太极拳者已达数亿人。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乐意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符号扬帆出海,风靡全球,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申遗成功只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而不是终曲。未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传承好文化遗产,需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就太极拳而言,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太极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推动多元文化传播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更是跨越国别、种族、宗教的限制,与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

      “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