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0年专题区 > 抗击疫情 我们始终在一起 > 聚焦安全复工 > 正文

2020年专题区

校医,应成为中小学校标配
更新时间:2020-5-14 8:59:00    来源:焦作日报
  5月11日,我市中小学校全面复学。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更多人认识到了校医的重要性。无论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普通网友,都认为中小学校应该配备专业校医。

  调查:校医多是“临时工”

  原国家卫生部、教育部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应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校医应该是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医学学历培训且有国家认可的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此前,记者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采访时了解到,有的学校的校医还是“临时工”,工资不高。一名校医表示,能和孩子在一起就很开心,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此次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针对校医问题提交议案或提案。

  市政协委员,温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朱瑞晨调查,我市中小学校医务室和专职医务人员配备率不足60%,县级配备率不足30%。以温县中小学医务室建设情况为例:该县共有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220所,在校学生7.8万余人,在职教师3400余人。70%的学校既无医务室也无专职医务人员,仅有几所城区学校有卫生工作人员,但并非专业医务人员,且没有完整的医务室建制。现有的校医队伍还存在不稳定、年龄趋于老龄化、业务水平下降的现状。由于没有建立专项校医编制,学校受编制限制招不来校医,不少学校往往因“编制紧张”而放弃配备校医,临聘人员或教师兼任校医现象也较为普通。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医务室,也没有专职医务人员,学生在校期间生病只能通知家长来学校将学生带走。如遇紧急情况,还可能会延误学生的治疗。

  建议:尽快配备校医

  朱瑞晨建议,一、由政府兜底,建立学校校医专项编制。逐年解决校医编制不足问题,以扩大专职校医队伍。校医在编制上隶属学校,在专业技术管理上归口卫生管理部门。二、切实落实好编制内校医与编内教师同工同酬待遇的相关规定。三、建议将医院或社区医生派驻各级各类学校。校医的配置跟社区公共医疗结合起来,即每家社区医院辐射临近几个学校,社区医院的医生编制留出若干校医名额,学校统一由社区医院派驻医疗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解决校医编制问题,以此作为医生晋升和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四、使“健康副校长”常态化。像学校引入“法制副校长”一样,建议卫生和教育部门携手,共同选派“健康副校长”,打开医疗机构、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育通道,拉长学校、家庭、社会的健康教育链,让“健康副校长”从专业指导入手,在管理环节发力,引导师生和家长树立健康理念,学习掌握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密织学校健康教育网。五、加大对现有专、兼职校医的培训力度。公开招聘应届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改变目前校医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

  市人大代表、示范区教育局副局长丁让花建议,单列校医编制,探索招聘路径,如果编制受限,可招聘合同制人员担任。制定校医室标准,明确日常药品、医疗器械配备标准及日常操作规程。校医队伍建立后,要加强定期培训,不断提升校医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

  网友“石石”说,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条例规定,配足校医。

  网友“蔷薇”说,可以将现有的各中小学校医编制收回市一级卫生机构,集中培训、考核,再根据学校情况按比例足额派到各中小学,把校医的配置情况纳入学校等级评估、晋升以及年度考核等主要考核条件。

记者 赵改玲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校医,应成为中小学校标配
    2020-5-14 8:59:00    来源:焦作日报
      5月11日,我市中小学校全面复学。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更多人认识到了校医的重要性。无论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普通网友,都认为中小学校应该配备专业校医。

      调查:校医多是“临时工”

      原国家卫生部、教育部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应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校医应该是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医学学历培训且有国家认可的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此前,记者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采访时了解到,有的学校的校医还是“临时工”,工资不高。一名校医表示,能和孩子在一起就很开心,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此次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针对校医问题提交议案或提案。

      市政协委员,温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朱瑞晨调查,我市中小学校医务室和专职医务人员配备率不足60%,县级配备率不足30%。以温县中小学医务室建设情况为例:该县共有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220所,在校学生7.8万余人,在职教师3400余人。70%的学校既无医务室也无专职医务人员,仅有几所城区学校有卫生工作人员,但并非专业医务人员,且没有完整的医务室建制。现有的校医队伍还存在不稳定、年龄趋于老龄化、业务水平下降的现状。由于没有建立专项校医编制,学校受编制限制招不来校医,不少学校往往因“编制紧张”而放弃配备校医,临聘人员或教师兼任校医现象也较为普通。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医务室,也没有专职医务人员,学生在校期间生病只能通知家长来学校将学生带走。如遇紧急情况,还可能会延误学生的治疗。

      建议:尽快配备校医

      朱瑞晨建议,一、由政府兜底,建立学校校医专项编制。逐年解决校医编制不足问题,以扩大专职校医队伍。校医在编制上隶属学校,在专业技术管理上归口卫生管理部门。二、切实落实好编制内校医与编内教师同工同酬待遇的相关规定。三、建议将医院或社区医生派驻各级各类学校。校医的配置跟社区公共医疗结合起来,即每家社区医院辐射临近几个学校,社区医院的医生编制留出若干校医名额,学校统一由社区医院派驻医疗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解决校医编制问题,以此作为医生晋升和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四、使“健康副校长”常态化。像学校引入“法制副校长”一样,建议卫生和教育部门携手,共同选派“健康副校长”,打开医疗机构、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育通道,拉长学校、家庭、社会的健康教育链,让“健康副校长”从专业指导入手,在管理环节发力,引导师生和家长树立健康理念,学习掌握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密织学校健康教育网。五、加大对现有专、兼职校医的培训力度。公开招聘应届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改变目前校医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

      市人大代表、示范区教育局副局长丁让花建议,单列校医编制,探索招聘路径,如果编制受限,可招聘合同制人员担任。制定校医室标准,明确日常药品、医疗器械配备标准及日常操作规程。校医队伍建立后,要加强定期培训,不断提升校医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

      网友“石石”说,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条例规定,配足校医。

      网友“蔷薇”说,可以将现有的各中小学校医编制收回市一级卫生机构,集中培训、考核,再根据学校情况按比例足额派到各中小学,把校医的配置情况纳入学校等级评估、晋升以及年度考核等主要考核条件。

    记者 赵改玲

    文章编辑:赵银岷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