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热点新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文化焦作 > 正文

经典山阳

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讲”故事
——对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9-10-29 11:04:30    来源:焦作日报
  

  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焦作展馆外景。

记者 王玮萱 摄

  太极拳、绞胎瓷等特色文化产品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焦作展馆内交相辉映。
  

记者 王玮萱 摄



  今年10月18日至21日,太极拳、“四大怀药”系列产品、绞胎瓷、沁阳野王紵器、孟州黄河澄泥砚、沁阳黑陶等一系列焦作特色文化产品,亮相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引无数宾朋竞相观看。

  而多数人看的是品相,至于“识骨”寻踪者少,爱不释手者少之又少。如何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在短时间内抓人眼球,靠“文化实力”成宠儿呢?许多参展商告诉记者,就看如何讲好文化产品故事了。

  经过数年发展,我市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已渐入佳境。然而,难就难在销售上。如何畅通焦作特色文化产品通往市场的渠道呢?文化已有,产品亦出炉,但由文化通向产品的道路,似乎并不一帆风顺。有专家称,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讲好故事,是打通文化通向产品、产品通向市场的关键。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记者采访了几位我市参展商。

  野王,是春秋时期我市沁阳的古称。野王紵器技艺有史记载以来已有2100年历史。野王紵器主要采用天然大漆制作而成,具有防腐蚀、耐高温、耐强酸等优势。漆器产业在我国发展由来已久,而我市漆器产业由恢复到发展不过10余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王紵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靳丽萍告诉记者,漆器十分珍贵。在北京,有一位漆器收藏者显少让家中的漆器露出真容,待女儿办喜事时,他才会拿出来当作陪嫁。

  “我出嫁时,父母也曾送我一件漆器,这是我与漆器的最初结缘。由此,我想研发‘十里红妆’系列产品,希望所有出嫁的姑娘都能拥有一套珍贵的漆器。”靳丽萍说。

  靳丽萍讲述的这段漆器背后儿女情长的故事令其他参展商纷纷点赞。而这也被靳丽萍认为是沁阳野王紵器寻找市场的突破口。

  市场倒逼文化企业成长。靳丽萍指着一件名为《剔犀花觚》的漆器向记者介绍,这件产品俗名叫“帽筒”,最早在官场中的寓意是“穿靴戴帽,升官发财”。而在民间,它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寓意吉祥喜庆。花觚上的云纹,又能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说:“以前,当我们向顾客介绍这款产品时,往往只介绍它的制作过程,而忽略了这件产品诞生的意义。看来,我们以后要多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人。”

   无独有偶。作为我市绞胎瓷重要的生产企业,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多年来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增强绞胎瓷文化产品的故事性”。

  参展过程中,该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李红霞告诉记者:“金谷轩正在针对年轻人市场开发系列产品,比如创意研发一些适合青年人的婚恋礼品等。”

  采访中,她向记者讲起了一件事情。今年7月份,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到绞胎瓷当阳峪窑博物馆视察工作。在看到由金谷轩生产的花好月圆瓶时,徐衣显指出,金谷轩可以瞄准当前的婚庆市场开发系列产品,让绞胎瓷变得实用,又寓意丰富。

  如何让特色文化产品学会“讲”故事?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绞胎瓷代表性技艺传承人柴战柱做了一些尝试。多年来,他为每件烧制而成的绞胎瓷精品赋诗一首,让产品在一瞬间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气质”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他在给记者介绍绞胎瓷制作工艺时,便随口说了一首打油诗:“十样釉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情怀在其间。多色瓷泥都相和,织成花儿织成蝶。天下陶瓷随处有,绞胎编花是一绝。”听罢,记者对绞胎瓷立即有了“初次印象”。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记者发现,除了上述两家文化企业外,孟州黄河澄泥砚将太极文化、七贤文化、韩愈文化注入砚台讲故事,别具风格。温县怀山堂、修武云台冰菊等我市知名文化品牌,也与当下健康饮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款款接地气、会“讲”故事的“明星产品”。

  让文化融入产品,让产品走向市场,打造一款会“讲”故事的“明星产品”,对于我市任何一家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

  然而,焦作特色文化产品的故事才刚刚开头,离引人入胜之处还相距甚远。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文化产业振兴”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创新发展发表了观点。

   论坛上,文化学者罗杨说:“当下,仅靠坚守与情怀,对我们的非遗项目起不到更好地保护作用。唯有更好地让非遗融入生活,让非遗因生活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学者陈少峰则建议:“在城市建立城市文化体验中心,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植入城市文化,植入特色文化产品。”

  “文化+市场”是篇大文章,而让文化通向市场则要做更多细致的文章。或许一款特色文化产品更有生活气息、人文情感,才算得上一件上乘之作。

(记者 王玮萱)

文章编辑:殷爱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