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更新时间:2023-7-21 10:18:57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夏日炎炎,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人潮涌动。新推出的古厝文化研学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沈葆桢故居等新一批古厝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沉浸式演出、街头文化艺术节等旅游产品也相继推出……

  “近来,我们通过文旅融合,努力激发三坊七巷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它不仅‘火’起来,而且‘活’起来。”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说。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6月2日在京召开后,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天津市杨柳青镇古色古香的杨柳青年画馆里游人如织,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顺每天都会在馆里,趁着暑期文旅热潮,向游客细细解读每幅年画的内涵。

  “适应新时代要求,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霍庆顺说,他已做好一系列创新规划:根据重大节假日、主题活动设计专属年画;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相融,推出系列年画文创产品……

  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盛宴,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承德避暑山庄内,驳岸、道路、桥闸保养维护等工程总进度已过半。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局长王荣昌表示,承德市计划通过“剧情+景区+在地文创”模式打造数字化沉浸式5A级景区,持续推进文物创意产业园建设。

  西宁艺术剧院创排舞剧《河湟》,6月底在青海大剧院首演。演出追寻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丝绸南路的足迹,融入了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长白山文化博览城,朝鲜族的鹤舞、牙拍舞、假面舞以及伽倻琴弹奏等表演轮番登场,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友爱的新面貌。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朝鲜族各项民间文化遗产和文艺实践展现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延边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崔红女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岳麓山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正通过“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大学生通识课程。同时,作为党性教育和传统文化研修基地,书院进一步推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两个结合”专题展馆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体验文化传承发展的场所。

  一个多月来,新闻战线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更好落实。

  中国记协组织行业类媒体和主管新闻社团开设专栏专题、网页专版,大力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中国新媒体大会、“行思中国”、“融媒有技”等平台,引导新媒体单位和商业传播平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推出更多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深厚文化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融媒体作品;依托“一带一路”记者合作组织平台、新闻茶座、“走读中国”、港澳台记者沙龙等品牌活动和平台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讲好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精彩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社发挥评论理论文章优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推出任仲平文章和系列评论员文章,组编刊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等理论文章,讲透重大意义、讲清深刻内涵、讲明实践要求。

  新华社重点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播发系列重点稿件,以多视角、多语种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围绕“第二个结合”开展调研,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融入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理论节目、影视剧纪录片、新媒体产品等方面,力求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践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2023-7-21 10:18:57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夏日炎炎,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人潮涌动。新推出的古厝文化研学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沈葆桢故居等新一批古厝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沉浸式演出、街头文化艺术节等旅游产品也相继推出……

      “近来,我们通过文旅融合,努力激发三坊七巷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它不仅‘火’起来,而且‘活’起来。”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说。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6月2日在京召开后,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天津市杨柳青镇古色古香的杨柳青年画馆里游人如织,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顺每天都会在馆里,趁着暑期文旅热潮,向游客细细解读每幅年画的内涵。

      “适应新时代要求,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霍庆顺说,他已做好一系列创新规划:根据重大节假日、主题活动设计专属年画;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相融,推出系列年画文创产品……

      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盛宴,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承德避暑山庄内,驳岸、道路、桥闸保养维护等工程总进度已过半。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局长王荣昌表示,承德市计划通过“剧情+景区+在地文创”模式打造数字化沉浸式5A级景区,持续推进文物创意产业园建设。

      西宁艺术剧院创排舞剧《河湟》,6月底在青海大剧院首演。演出追寻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丝绸南路的足迹,融入了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长白山文化博览城,朝鲜族的鹤舞、牙拍舞、假面舞以及伽倻琴弹奏等表演轮番登场,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友爱的新面貌。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朝鲜族各项民间文化遗产和文艺实践展现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延边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崔红女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岳麓山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正通过“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大学生通识课程。同时,作为党性教育和传统文化研修基地,书院进一步推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两个结合”专题展馆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体验文化传承发展的场所。

      一个多月来,新闻战线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更好落实。

      中国记协组织行业类媒体和主管新闻社团开设专栏专题、网页专版,大力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中国新媒体大会、“行思中国”、“融媒有技”等平台,引导新媒体单位和商业传播平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推出更多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深厚文化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融媒体作品;依托“一带一路”记者合作组织平台、新闻茶座、“走读中国”、港澳台记者沙龙等品牌活动和平台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讲好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精彩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社发挥评论理论文章优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推出任仲平文章和系列评论员文章,组编刊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等理论文章,讲透重大意义、讲清深刻内涵、讲明实践要求。

      新华社重点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播发系列重点稿件,以多视角、多语种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围绕“第二个结合”开展调研,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融入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理论节目、影视剧纪录片、新媒体产品等方面,力求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践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