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体育频道 > 推荐头条 > 正文

体育频道

让太极拳更美更潮更时尚
更新时间:2023-7-11 15:43:22    来源:焦作日报



  太极故里焦作,太极拳也能打出唯美、新潮和时尚。

  太极拳版《梁祝》,将太极拳与舞蹈融合,男女搭配表演,刚柔相济,唯美动人;《太极毛笔》将太极和书法相融,抑扬顿挫,潇洒飘逸;《中华太极球》将太极球与太极拂尘相结合,快慢相间,动静分明……

  7月6日,河南理工大学体育馆,在推广太极拳的重要平台——2023年“Z世代”中国功夫(太极拳)国际化推广“请进来”活动训练营启动仪式上,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太极拳表演队别具一格的太极拳表演吸引了现场观众。其中,60余名来自俄罗斯、埃及、伊朗、摩洛哥等国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被耳目一新的太极拳展演深深吸引,纷纷拿起手机拍摄,发出阵阵喝彩。“太极拳传递出的中华文化让我痴迷!”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阿琳娜在大二时就学习过太极拳,此次活动让她开了眼界,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作为国内首家以太极文化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服务国家文化传播和地方综合建设为主旨的高校太极文化专业科研平台和教学机构,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百年发展积淀和“太极圣地”的独特太极资源,在太极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上持续发力。

  融合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的太极拳表演,是该学院老师杨艳创编的《易》有太极系列节目的一部分,是该学院太极拳表演出新出彩的新探索,是太极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的新成果。其成功的背后,有着一系列的艰辛付出。

  ——导师带动是关键。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总教练、《易》有太极系列节目创编人杨艳,为原河南省太极拳队的主力运动员,太极拳全国冠军,国家太极拳健将级运动员,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蝉联冠军。2007年曾在国家段位大赛获得冠军,被誉为“武状元”。同时,杨艳还是韩国留学博士,对体育哲学深有研究,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拳,既有深厚的太极拳理论和实战功底,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是她创编优秀节目的底蕴。

  ——求新精神是动力。“武术和舞蹈是相通的。近年来,舞蹈与武术融合打造的很火的舞剧《咏春》就是例证。名曲《梁祝》深入人心,引人共鸣,我将太极拳与《梁祝》音乐搭配,将武术与舞蹈融合,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杨艳说,太极拳的拳理为阴阳结合,阴代表阴柔、阳代表阳刚,分别指代《梁祝》中的男女,用太极的动作招式,刚柔并进,阴阳结合,快慢相间,动静有序,阐释《梁祝》这一爱情题材,展示出很多时尚太极元素,是太极拳的一个新走向。

  其实,《梁祝》只是《易》有太极系列节目的一个篇章。太极球、太极毛笔、太极扇、太极拂尘……杨艳将中国经典文化元素融入太极拳中,创作出《易》有太极系列节目。其中,《太极毛笔》将太极拳与书法结合,运笔变成运气,肢体与笔锋的抑扬顿挫契合,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专业团队是保障。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的人员构成,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础上,由研究生、大一到大三太极拳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成。其中,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人弟子与嫡传人,在该学院深入研究太极拳。这是一支功底扎实、朝气蓬勃、时尚前卫的专业队伍。

  在排练中,为了让音乐与太极招式有机结合,大家认真领悟杨艳传授的理念,反复练习。比如节奏慢时,以太极拳中静、慢的动作为主。如果音乐高亢、节凑较快,则将太极器械融入其中,如太极扇、太极剑,把节奏流动起来。

  ——刻苦排练是基础。对于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来说,台上的3分钟表演,需要台下20多天的刻苦排练。由于平时课程紧、学习任务重,队员们抓住课余时间进行排列,突击集训,中午不休息练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未来,作为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传播教学的一个窗口,以打造太极拳国际化IP为载体,帮助海内外青年领略中原厚重文化的根与魂,增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是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的奋斗目标,也是杨艳的不懈追求。

(记者 李晓军)

文章编辑:王雪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让太极拳更美更潮更时尚
    2023-7-11 15:43:22    来源:焦作日报



      太极故里焦作,太极拳也能打出唯美、新潮和时尚。

      太极拳版《梁祝》,将太极拳与舞蹈融合,男女搭配表演,刚柔相济,唯美动人;《太极毛笔》将太极和书法相融,抑扬顿挫,潇洒飘逸;《中华太极球》将太极球与太极拂尘相结合,快慢相间,动静分明……

      7月6日,河南理工大学体育馆,在推广太极拳的重要平台——2023年“Z世代”中国功夫(太极拳)国际化推广“请进来”活动训练营启动仪式上,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太极拳表演队别具一格的太极拳表演吸引了现场观众。其中,60余名来自俄罗斯、埃及、伊朗、摩洛哥等国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被耳目一新的太极拳展演深深吸引,纷纷拿起手机拍摄,发出阵阵喝彩。“太极拳传递出的中华文化让我痴迷!”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阿琳娜在大二时就学习过太极拳,此次活动让她开了眼界,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作为国内首家以太极文化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服务国家文化传播和地方综合建设为主旨的高校太极文化专业科研平台和教学机构,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百年发展积淀和“太极圣地”的独特太极资源,在太极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上持续发力。

      融合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的太极拳表演,是该学院老师杨艳创编的《易》有太极系列节目的一部分,是该学院太极拳表演出新出彩的新探索,是太极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的新成果。其成功的背后,有着一系列的艰辛付出。

      ——导师带动是关键。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总教练、《易》有太极系列节目创编人杨艳,为原河南省太极拳队的主力运动员,太极拳全国冠军,国家太极拳健将级运动员,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蝉联冠军。2007年曾在国家段位大赛获得冠军,被誉为“武状元”。同时,杨艳还是韩国留学博士,对体育哲学深有研究,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拳,既有深厚的太极拳理论和实战功底,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是她创编优秀节目的底蕴。

      ——求新精神是动力。“武术和舞蹈是相通的。近年来,舞蹈与武术融合打造的很火的舞剧《咏春》就是例证。名曲《梁祝》深入人心,引人共鸣,我将太极拳与《梁祝》音乐搭配,将武术与舞蹈融合,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杨艳说,太极拳的拳理为阴阳结合,阴代表阴柔、阳代表阳刚,分别指代《梁祝》中的男女,用太极的动作招式,刚柔并进,阴阳结合,快慢相间,动静有序,阐释《梁祝》这一爱情题材,展示出很多时尚太极元素,是太极拳的一个新走向。

      其实,《梁祝》只是《易》有太极系列节目的一个篇章。太极球、太极毛笔、太极扇、太极拂尘……杨艳将中国经典文化元素融入太极拳中,创作出《易》有太极系列节目。其中,《太极毛笔》将太极拳与书法结合,运笔变成运气,肢体与笔锋的抑扬顿挫契合,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专业团队是保障。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的人员构成,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础上,由研究生、大一到大三太极拳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成。其中,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人弟子与嫡传人,在该学院深入研究太极拳。这是一支功底扎实、朝气蓬勃、时尚前卫的专业队伍。

      在排练中,为了让音乐与太极招式有机结合,大家认真领悟杨艳传授的理念,反复练习。比如节奏慢时,以太极拳中静、慢的动作为主。如果音乐高亢、节凑较快,则将太极器械融入其中,如太极扇、太极剑,把节奏流动起来。

      ——刻苦排练是基础。对于该学院太极拳表演队来说,台上的3分钟表演,需要台下20多天的刻苦排练。由于平时课程紧、学习任务重,队员们抓住课余时间进行排列,突击集训,中午不休息练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未来,作为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传播教学的一个窗口,以打造太极拳国际化IP为载体,帮助海内外青年领略中原厚重文化的根与魂,增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是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的奋斗目标,也是杨艳的不懈追求。

    (记者 李晓军)

    文章编辑:王雪静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