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谈教育——师道观
更新时间:2022-1-11 来源:焦作网 通讯员:李永生
焦作新闻网讯 韩愈不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还是著名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仍不过时,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皇室衰落,藩镇割据,彼此攻伐,社会重武轻文。人们以向教师学习为耻,教师也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的作用无非是教学生认识字、背背书而已,师生关系是贵族阶层的笑料。为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恢复和捍卫儒学传统,加强中央集权,韩愈作为国子学祭酒(相当于校长),适时提出自己的师道观。 韩愈的师道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的任务。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教导学业,解除疑难。那个时代“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现指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道德;“学业”当时是说掌握一定的古籍文献,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现指语、数、外、地理、历史、化学、政治、物理等方面知识和美术、体育、音乐等方面技能。“道理”和“学业”是客观存在的,对待客观存在的事物,因观察角度、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不同,人们常“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疑惑,有了疑惑问题不请教老师,疑问终究得不到解决。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要不断解答学生在“道”和“业”两方面的疑惑。韩愈认为,授业和解惑,都是为了传道,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当今社会,“道”和“业”同等重要,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的标准。 韩愈明确反对以社会地位和年龄资历作为教师的标准。他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还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如果一教师不掌握道,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老师不懂“授业”的方法和技巧,必然无法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也无法掌握道,这样的老师即使掌握道也不能称其为教师。当今师范毕业生毕业后还需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就是这方面原因。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与社会地位和年龄并无关系。 3、师生关系。 韩愈首先提出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新型师生关系,破除“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老教条,而且把千余年来“尊师重道”的关系做了新的解释,提出了“道”重于“师”,学生因求“道”而尊“师”。他的这种看法,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对当今社会也是有意义的:表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超过教师,也激励教师不要吃老本,必须掌握更多更好的“道”与“业”,以免师生关系发生转换。 韩愈的教育思想,历经千年,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为人师者,不忠于道、不传道卫道、不会授业,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学生,不积极求道,不努力掌握学业,不敢于挑战、超越权威,就会错失成为“大师级”人物的机会。 |
作者单位:郇封镇人民政府 (消息未经本站核实,真实性由作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