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吴如:工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更新时间:2019-8-7 17:19:23    来源:中国搜索

“他普通得扔到人堆里根本找不到,但是他却做了许多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

吴如,一位朴实的采煤工人,现为一矿退休职工。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2007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矿工”,被誉为“金牌矿工”。

从1981年到一矿参加工作以来,吴如用当代矿工的人格力量,谱写了一曲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

把节约理念渗到血液把回收物资当成责任

吴如从小就把节约的理念渗到了血液里。他有一辆自行车,陪伴了他17年的加重车。这期间,光车座就换了4个,里外带换了6条,脚蹬换了十几个,除了车架没换过,其他的零件基本上都不是原配。

吴如对自己“抠”,对井下的废旧物资却“亲”得很,看到有用的东西被扔了就心疼,他总要尽自己所能把它们“抠”出来。

干煤矿的人都知道,煤矿井下要保证没有一点损失或浪费很难做到。啥有用的东西扔了,吴如看着心疼。他说:“看着矿上、国家的资源丢失,比割我的肉还难受。”他把回收物资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从入矿第三年开始,吴如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升井不空手”的计划。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常常下班后四处寻找废旧物资,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捡起来。

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的吴如对回收上了瘾、着了迷,一天不回收就着急,发现可回收的东西就捡起来归拢好,遇到被煤埋住的,他也要扒出来。

有一次,吴如看见一架柱梁被老塘冒顶埋住,只露出柱尖,他用手一点一点地扒,一块岩石一块岩石地掏,费了老大劲才把柱梁从老塘里抠出来,累得出了一身大汗。为了回收这架柱梁,吴如升井比平时晚了一个多小时。

20多年来,吴如回收的废旧物资价值达110多万元,按矿上规定他可以领到数万元奖金,可他一分钱也没要。

坚持学习和创新“半文盲”矿工成了知识型矿工

吴如只上过三年小学。有时给队里职工讲话,讲出来是这个理儿,却写不出来,十几万字的《煤矿安全规程》对他来说更是如天书一般。

参加工作特别是当了副队长后,他深深感到没有知识的尴尬。“文盲能当矿工,但肯定当不了好矿工。”吴如说。

1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看书读报两小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写在纸上,在班上问队里的干部职工,在家里,妻子和孩子就成了他的老师。

这几年,他抄过书、抄过报纸、抄过文件,抄过十五大报告,抄过矿上3万多字的矿山应急预案等,他用过的笔记本,仅现在能找到的就有20多本,近200万字。对一些重要的段落,吴如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让人叹服。

自1999年国庆节开始,吴如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编书,经过两年时间,吴如写下了1.3万多字的《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内容从矿工上班入井开始,到采面打眼、用溜子下料、放炮落煤等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总结,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

如今,这两本书已经印刷成册,在平煤集团推广学习。

因为认真 他成了矿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5年7500次安全升井,连破皮伤都没有受过。”吴如说。

上班第二年,吴如就登上了全矿“炮采第一名”的宝座。但是他并不满足,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技术上。他仔细观察,认真领会,不懂就问,很快就掌握了采煤生产工艺和安全生产技术。强烈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使吴如和他的工友们在恶劣的生产环境面前由被动变主动,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生产难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吴如不但成了安全方面的专家,而且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

2002年夏天,一矿要在全矿推行“戊组仰采放顶煤法”,并决定在采煤一队试行,开采戊8煤层,放戊9、戊10煤层。由于采面没有顶板,采煤支护出现困难。吴如连续两周吃住在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反复思考和实践,提出“开小门、留大垛”的放炮施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放炮崩翻溜子、崩倒柱子的难题。

因为认真,吴如还是工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0多年的井下采煤生涯,吴如到井下只要转一圈,什么安全隐患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同事们说:“老吴在井下,职工们特别有安全感。井下啥事儿他一摆弄,保准出不了问题。”

在采煤一队,职工们悄悄地传着吴如的一句“坏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如来讲话。每天早会,身为采煤一队副队长的吴如都开得特别认真,总是在会上先念一段他的“四字歌”,然后再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有时,他还在会上指名道姓地大声批评人,让那些违章者觉得很没“面子。

虽然大家对吴如有“意见”,但是该队创造的奇迹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因此,吴如也被工友们称为井下的“定海神针”和“矿魂”。

新闻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吴如:工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019-8-7 17:19:23    来源:中国搜索

“他普通得扔到人堆里根本找不到,但是他却做了许多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

吴如,一位朴实的采煤工人,现为一矿退休职工。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2007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矿工”,被誉为“金牌矿工”。

从1981年到一矿参加工作以来,吴如用当代矿工的人格力量,谱写了一曲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

把节约理念渗到血液把回收物资当成责任

吴如从小就把节约的理念渗到了血液里。他有一辆自行车,陪伴了他17年的加重车。这期间,光车座就换了4个,里外带换了6条,脚蹬换了十几个,除了车架没换过,其他的零件基本上都不是原配。

吴如对自己“抠”,对井下的废旧物资却“亲”得很,看到有用的东西被扔了就心疼,他总要尽自己所能把它们“抠”出来。

干煤矿的人都知道,煤矿井下要保证没有一点损失或浪费很难做到。啥有用的东西扔了,吴如看着心疼。他说:“看着矿上、国家的资源丢失,比割我的肉还难受。”他把回收物资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从入矿第三年开始,吴如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升井不空手”的计划。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常常下班后四处寻找废旧物资,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捡起来。

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的吴如对回收上了瘾、着了迷,一天不回收就着急,发现可回收的东西就捡起来归拢好,遇到被煤埋住的,他也要扒出来。

有一次,吴如看见一架柱梁被老塘冒顶埋住,只露出柱尖,他用手一点一点地扒,一块岩石一块岩石地掏,费了老大劲才把柱梁从老塘里抠出来,累得出了一身大汗。为了回收这架柱梁,吴如升井比平时晚了一个多小时。

20多年来,吴如回收的废旧物资价值达110多万元,按矿上规定他可以领到数万元奖金,可他一分钱也没要。

坚持学习和创新“半文盲”矿工成了知识型矿工

吴如只上过三年小学。有时给队里职工讲话,讲出来是这个理儿,却写不出来,十几万字的《煤矿安全规程》对他来说更是如天书一般。

参加工作特别是当了副队长后,他深深感到没有知识的尴尬。“文盲能当矿工,但肯定当不了好矿工。”吴如说。

1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看书读报两小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写在纸上,在班上问队里的干部职工,在家里,妻子和孩子就成了他的老师。

这几年,他抄过书、抄过报纸、抄过文件,抄过十五大报告,抄过矿上3万多字的矿山应急预案等,他用过的笔记本,仅现在能找到的就有20多本,近200万字。对一些重要的段落,吴如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让人叹服。

自1999年国庆节开始,吴如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编书,经过两年时间,吴如写下了1.3万多字的《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内容从矿工上班入井开始,到采面打眼、用溜子下料、放炮落煤等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总结,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

如今,这两本书已经印刷成册,在平煤集团推广学习。

因为认真 他成了矿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5年7500次安全升井,连破皮伤都没有受过。”吴如说。

上班第二年,吴如就登上了全矿“炮采第一名”的宝座。但是他并不满足,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技术上。他仔细观察,认真领会,不懂就问,很快就掌握了采煤生产工艺和安全生产技术。强烈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使吴如和他的工友们在恶劣的生产环境面前由被动变主动,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生产难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吴如不但成了安全方面的专家,而且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

2002年夏天,一矿要在全矿推行“戊组仰采放顶煤法”,并决定在采煤一队试行,开采戊8煤层,放戊9、戊10煤层。由于采面没有顶板,采煤支护出现困难。吴如连续两周吃住在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反复思考和实践,提出“开小门、留大垛”的放炮施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放炮崩翻溜子、崩倒柱子的难题。

因为认真,吴如还是工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0多年的井下采煤生涯,吴如到井下只要转一圈,什么安全隐患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同事们说:“老吴在井下,职工们特别有安全感。井下啥事儿他一摆弄,保准出不了问题。”

在采煤一队,职工们悄悄地传着吴如的一句“坏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如来讲话。每天早会,身为采煤一队副队长的吴如都开得特别认真,总是在会上先念一段他的“四字歌”,然后再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有时,他还在会上指名道姓地大声批评人,让那些违章者觉得很没“面子。

虽然大家对吴如有“意见”,但是该队创造的奇迹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因此,吴如也被工友们称为井下的“定海神针”和“矿魂”。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