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更新时间:2019-2-3 17:13:47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李 捷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五个面:一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三是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五是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坚持、发展和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运用问题导向、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人民为中心、辩证思维、知行合一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正本清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飞跃的根本要诀。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 发展 创新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它在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军队建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国际与外交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持续不断地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上的丰富养料。

  当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晶。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使用的“毛泽东思想”概念,是经中共中央第二个历史决议所重新界定了的概念,它使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从而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指导思想上的通道。党的任何一个指导思想的创立,都有其重要的来源。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包括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内的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贯穿这一思想的主题主线。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毛泽东时代。1956 年4 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23 - 24

  同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代表着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与此同时,4月29 日他在接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时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64

  同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特意加上了以下这段文字:“如果以为有了差别性,就可以否认共同性,是错误的; 如果以为有了共同性,就

  可以否认差别性,也是错误的。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3]143

  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孜孜不倦探索的重大课题。为了破解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他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还在1959 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亲自带领一部分理论工作者认真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意见。这些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极其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思想结晶。

  从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的角度看,这些探索的思想结晶还有哪些具有不朽的时代价值呢? 在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 中,在论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时,对于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是这样加以肯定的:第一,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第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第五,他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

  第六,他还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

  第七,他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第二个历史决议还强调指出: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总结,不是毛泽东在世时做出的,而是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刚刚拉开帷幕之时做出的。为什么邓小平要亲自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并且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专门作了系统的阐述呢? 正如邓小平所说,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二个历史决议最核心的一条。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深刻地揭示出,毛泽东时期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改革开放以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主流和本质。同时也要看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前30年探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否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奇谈怪论,一直不绝于耳,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严重思想混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调正了中国巨轮的航向。

  这种在道路问题上的正本清源,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30 年的主流与本质,使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后贯通起来。

  针对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历史,或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 年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的种种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4]22 他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如果没有1978 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 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前面我说到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 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贯通起来。

  针对企图改旗易帜,用西方道路错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种种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22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了。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通过中国道路的古今比较和国际比较,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存在着对自己的道路和制度不自信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理论存有迷信和幻想,对所谓“华盛顿共识”和“普世价值”存有迷信和幻想。针对中国奇迹、中国成就不自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356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条道路、那条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去,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地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于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第二,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7 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第三,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第四,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3 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站立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第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的理论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相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以上这四点,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只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30 年的主流与本质,使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后贯通起来,才能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自身历史延续下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不否定历史,也不割裂历史。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贯通起来,才能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背弃基本原理,又不搞教条僵化。只有通过中国道路的古今比较和国际比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识别和抵御形形色色的全盘西化主张的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的理论自觉,才能做到理想上坚定、理论上自觉、政治上清醒,老祖宗不能丢,但又要勇于和善于讲新话、谱写新篇章。

  二、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

  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对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著名的思想建党原则的首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提出,将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称为“三大法宝”,都

  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卓越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以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也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和“两个务必”的思想。

  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产生于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对话中,发生在1945 年7 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

  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610 - 611这里,实际上指明了人民民主的作用之一,就是要靠人民监督自己的政府,以防止执政党和国家变质,“避免人亡政息”。

  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这次全会上,绘就了创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中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历史课题。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6]1438 - 1439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紧接着这段论述之后,便是关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论述。可见,在毛泽东的思考中,历来是将建设一个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同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以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问题,严惩党内和国家政权内部的贪污腐化问题,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克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浮夸风等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密切关注、须臾不放松的重大问题,他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与此同时,在指导政权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时,毛泽东始终不忘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他强调指出: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250“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303“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8]30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改善中得到加强,在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得到锤炼,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变化的需要和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和挑战,适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和挑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经济领导、轻思想政治领导,重正面引导、放松必要思想交锋,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誓言,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党的革命性重塑,用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振奋了全党全民族的精气神。

  第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败,强力反“四风”,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转变为“严紧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全党凝聚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要牢记党的历史使命,以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担当,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腐败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在自1993 年以来一直沿用的“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了“复杂”二字,并强调指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关系人心向背的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正在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等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野心膨胀,搞阴谋活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察觉、果断处置,坚决铲除这些野心家、阴谋家,消除重大政治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老虎”露头就要打,“苍蝇”乱飞更要拍。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既抓涉黑组织,也抓后面的“保护伞”。坚持国际追逃追赃不停步,加强反腐败综合执法国际协作,持续推进“天网行动”。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切断利益输送的链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了作风整体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干部知敬畏、群众有信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既要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又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有资格、有底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要求的提出,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二,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不断扎牢制度笼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 就要靠严明纪律。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激发出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气势。坚持高标准毫不动摇,守住纪律底线一寸不让,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成果,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和行动纲领,每一条都凝结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党章规定的理想信念宗旨就是共产党人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向来是追求高标准。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 依规治党,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要坚持高标准在前,把理想信念坚定起来、宗旨意识确立起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

  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自觉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模范。

  严明党的纪律,必须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必须让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纪律和规矩是道德的保障,崇德向善必须与遵规守纪相辅而行。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有机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互促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兴党的重要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依规治党,与时俱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把管党治党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先后组织制定修改90 多部党内法规,已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主干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生活主要领域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管党治党的“螺栓”越拧越紧。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

  第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统领其他各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是有很深的考虑的。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提供重

  要保证。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把全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就是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

  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 就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强战斗堡垒,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应对各种政治风险,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是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第四,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性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好理想信念信仰宗旨问题,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解决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近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才能高,眼界才能宽,心胸才能开阔,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每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都必须铭记,为了理想信念,就应该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9]16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头脑。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要义,“八个明确”是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和治国方略;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即彰显着坚定理想信念,展现着真挚人民情怀,贯穿着高度自觉自信,体现着鲜明问题导向,充满着无畏担当精神。

  第五,把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

  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保证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10]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目的就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方向涉及根本、关

  系全局、决定长远。党的领导第一位的就是举旗定向。把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谋大局,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做到党的工作进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以上这些围绕以伟大工程确保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新的时代特点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但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入了新时代,重新塑造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廉洁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崭新形象,使党在长期执政、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课题的成功探索上向前跨越了决定性的一大步,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特别是执政党建设学说,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和文化建设问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毛泽东指出: “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1]663-664 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还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要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2]200-201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2]230

  同时毛泽东又反复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就字面看,是没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它们,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们,其他的人们也可以利用它们。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也有各自的看法。那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看来,究竟什么是我们今天辨别香花和毒草的标准呢? 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应当怎样来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呢? 毛泽东提出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

  毛泽东指出,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根据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我国各党派历次宣布的共同政治主张,这种标准可以大致规定如下: (一)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 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2]233-234

  有人认为提出这些标准,会限制人们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创作。毛泽东特别强调,这是一些政治标准。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但是这六条政治标准对于任何科学艺术的活动也都是适用的。提出这些政治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不赞成这些标准的人们仍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辩论。但是大多数人有了明确的标准,就可以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可以用这些标准去鉴别人们的言论行动是否正确,究竟是香花还是毒草。[2]234

  在坚持用“双百”方针来解决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来稳妥处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的战略任务。他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全体人民,人人都要懂得这个任务,人人都要努力学习。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这个新部队,包含从旧社会过来的真正经过改造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的一切知识分子)。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3]550“省市委、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和整个党委,必须把这个伟大斗争完全掌握起来。……各省、市、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3]551他特别强调:“第一书记( 其他书记也是一样) 要特别注意报纸和刊物,不要躲懒,每人至少要看五份报纸,五份刊物,以资比较,才好改进自己的报纸和刊物。”[3]55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恰恰是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前奏的。充分显示出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在这以后也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重弱化,西方错误思潮乘机而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相反地,一些人对于西方思潮、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分析,看不清其中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 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 有的人甚至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跌进坑里了还在叫好,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这些情况再一次证明,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西方错误思潮必然要来占领,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明显存在着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会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成绩显著,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大大压缩了错误思潮和敌对势力造谣惑众、散布杂音噪音的生存空间,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

  一是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方面。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趋势更加显著,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表现在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也要看到,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等价交换原则等观念,总会反映和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弘扬社会主流思

  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需要久久为功。

  三是表现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方面。各类新媒体快速发展,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网络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握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

  四是表现在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渗透遏制方面。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不会改变;我们离民族复兴目标越近、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敌对势力越会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

  第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宣传思想领域,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政治原则问题,也绝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没有开明绅士,就得斗争。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斗争中,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作旁观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自觉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传播好党的声音和主张,绝不允许有“特殊成员”和“舆论飞地”。

  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绝不能丢了;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坚决管控,大大压缩其地盘,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

  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行作不懈斗争。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所在地方和单位要切实管起来,绝不能让这些人在那里舒舒服服造谣生事、浑水摸鱼、煽风点火、信口雌黄。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度高、关注度高,在管理和引导上要注意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和范围,讲究方式方法。正确区分和处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第四,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绝不能动摇。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第五,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方向至关重要。如果立场动摇了、方向走偏了,那就会出大问题。要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要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六,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 亿多,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

  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网上宣

  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绝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意识形态建设相比,在时代背景、经济社会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工作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更何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意识形态建设,在一段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走过不小的弯路。如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改进和加强,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互联网条件下,在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正确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和互联网关积累了成功经验。

  四、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高度关注理论创新。他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

  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8]109 因此,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写出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毛泽东未竟的夙愿。尽管如此,毛泽东对此仍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最为著名的,便是毛泽东1956 年4 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首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44 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毛泽东概括提炼并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这十个关系中,前面六个关系都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在当时,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如此清晰认识的,毛泽东当属第一人。

  另一篇著名著作,就是毛泽东1957 年2 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的主要目的,不是论述经济建设问题,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做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贡献。一是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文章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二是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文章还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三是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文章强调,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一切工作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

  再就是在开始觉察“大跃进”的问题之后,通过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进行的集中反思和总结。择其要者有: (一)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划分阶段的问题,认为中国

  正处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二) 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三)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四)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序,中国要走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成功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再到具体实践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对西方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机制的系统研究和吸收借鉴,但也出现了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经验、全盘肯定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错误偏向,以致出现许多奇谈怪论和社会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批驳新自由主义思潮,带头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带头纠正食洋不化的错误倾向,从根本上端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他还充分肯定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其突出贡献是:

  第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经济工作中强调坚持全面领导,为的是彻底纠正党的领导被虚化弱化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已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

  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及时提出政策措施,不断把发展向前推进。要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要带领13 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强调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的是彻底纠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顾钱不顾人”“唯GDP”等错误观念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部工作中都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 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 群众利益如何保障? 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具有约束力。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要经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高速增长,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允许再按照原有的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有关研究表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不出现大的起落,逐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不可同日而语,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正在着力加以解决,并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要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个关口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口过不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这个关口过不去,提前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要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建设毫无疑问依然是党的中心工作,但是着重点已经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增长转变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点,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要长期坚持。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要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敢于啃硬骨头,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两者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合理增长。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要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

  还是要大胆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于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不要想象着一招制胜、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方能见效。立足全局、结合实际,坚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改革,集中力量先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做到重大改革举措系统配套,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过程,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做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那种习惯于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或超越法律法规制定特殊政策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客观规律。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要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第五,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和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交汇处,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出以下九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 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趋势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审视我国发展。从时间上看,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些重大判断的做出,为进一步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铺平了道路。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以增量

  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要看到,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做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种好状态还是一种坏状态? 这种问法是不科学

  的。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其二,新常态

  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第三,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这里特别要注意划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界线。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

  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

  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第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40 年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经40 年的伟大实践,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越是艰险越向前,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必须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围绕这一总目标,必须做到“六个紧紧围绕”密切配合。

  一是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推进政治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在推进社会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在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中,经济建设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改弦更张,必须长期坚持以下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强调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巨轮才能顶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风险,才能顶住世界经济长期低迷造成的持续下行压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五、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始终是毛泽东的夙愿。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2]161同时,他又强调:“只有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自己有办法,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国际与国内各方助我力量,方能发生作用,才是可靠地取得和平,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是危险的。”[13]15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6]1466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顺利起步之际,毛泽东又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156 - 157

  转眼到了毛泽东所说的21 世纪。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处于7 年来最低水平,全球贸易增速继续低于经济增速。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尚在推进。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前不久,拉加德女士告诉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 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 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的。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第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全球治理,要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第二,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我们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第三,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008 年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第四,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

  话,不要排斥; 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第五,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既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当前世界发展难题的有力回应,为面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严峻挑战的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也代表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心声,很快就被写入联合国正式文件,成为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正在稳健地以建设者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六、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新时代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有着一条清晰的坚持、发展、创新的红线。之所以如此,恰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客观历史过程的集中反映。

  对于毛泽东思想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来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追求的,绝不仅是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富国强。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没有任何捷径可资攀援,只能靠独立自主地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非同寻常的艰辛探索,走了很大的弯路,为后来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创造了必备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真正找到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不朽贡献。这以后,又经过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一思想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节点上,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交汇处,通过坚持、发展、创新,既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也充分彰显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力量。

  第一,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在长期实践的比较、反复中最终取得共识并被确立起来。

  实践不是一条直线,人们的认识也不是笔直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有时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这些认识在实践中展开时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增加了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难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反复,才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最终得到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提出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实践之后,会受到很多人的疑惑甚至是质疑。只有经历了更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人们才开始产生比较一致的认识,解除了原先的疑惑或质疑,接受其为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这些正确认识是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验证之后,才被最终确立起来。

  例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重大观点,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我们党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因为党的中心工作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出现了“空头政治”“政治取代一切”“政治冲击一切”的错误,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显然,只有彻底纠正这一偏差,才能使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然而,在纠正这一偏向时,又出现了把这一论点本身作为“左”的影响彻底放弃的偏向。只有在经历过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政治、淡漠政治、不讲政治所造成的恶果之后,完整全面准确认识这一重大观点的条件才告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又切实防止“空头政治”“形式主义政治”,切实增强以政治意识为核心的“四个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政治建设,使政治工作贯穿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中,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和历程。

  第二,一些认识开始并不完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的比较、反复中才能日臻完善起来。

  实践的道路不平坦,探索的历程充满坎坷,也就决定了正确的认识也总是在比较、反复中形成并确立起来的。有些认识,曾经作为普遍的真理广为认可和接受。但由于这些认识在一个时期里出现了实践上的偏差,而在纠正这些偏差时,往往又会对这些认识所包含的真理性产生怀疑和动摇,结果又出现另外一种偏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只有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反复之后,人们的认识才逐渐更加接近于真理,也更加全面起来,才能做到毫不动摇。

  例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政治方向上的领导,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执政党条件下的党政关系问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过分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造成了严重的以党代政现象,党的各级组织包办了许多原由政府承担的工作,致使党组织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反而在重大问题上损害了党的领导,并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偏向,损害了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纠正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偏向。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党的领导弱化、虚化的现象。在纠正了以党代政偏向的同时,又出现了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问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比较、反复,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正本清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终于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问题上纠正了偏差、拨正了航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要以党代政、由党包揽一切,而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 充分发挥党的统领作用和协调各方的优势,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号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三,对于那些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不属于党的科学指导思想范畴,必须牢记历史教训,永不再犯。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错误,使党的探索历程遭受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是,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是一个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因此,我们党从来没有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采取文过饰非、遮遮掩掩的态度,而是公开承认这些错误,公开检讨这些错误,公开纠正这些错误,并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来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确保永不再犯。正是本着这种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党在纠正全局性重大历史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历史决议,一方面通过吸取教训使错误的经历转化成为找到正确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和发展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必要的制度措施来确保永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历史决议的做出,不仅使我们党彻底纠正了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而且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的发展完善上、在全党的思想武装和思想统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这种情形,可以说在整个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地位是如此,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如此。可以说,这些党的科学指导思想越发展、越完善,在实践中越是取得显著的成就,我们党就越发远离历史错误,确保这些错误永不再犯的道路根基、思想根基、制度

  根基、文化根基就越深厚、越牢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为例。比如说,在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 年不能割裂、对立甚至相互否定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两个30 年“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他指出:“如果没有1978 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这样,既尊重了历史,更昭示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还比如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根据当前暴露的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切实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又反复强调,不能搞空头政治和极左政治,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表态政治和形式主义。这样,既突出了面对当下的问题导向,又记取了历史教训。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始终强调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对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一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和创新,对被实践证明属于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则要严格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绝不能也绝不会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

  第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和良性互动,必须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摆端正。

  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是一对休戚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以实践为源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纠正理论的偏差,不断完善理论,并发展理论。而不能用理论去套实践,剪裁实践。理论离开了实践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实践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又必须以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因为,只有深刻地反映了实践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才能使实践彻底摆脱盲目性,使实践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实践更加合乎规律性。因此,实践又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无功而返、一事无成,甚至会事与愿违。

  由此看来,理论与实践都具有能动性,解决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前者否认实践的作用,把理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后者否认理论的作用,把实践的功利性作为衡量是非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些都是错误的。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我们追求的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和良性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必须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摆端正,彻底同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划清界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很重要的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正本清源。以下几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

  第一,善于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概念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还是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始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分水岭。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不惧怕问题,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只有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引领时代发展方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前进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是党内腐败问题,党的领导弱化虚化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失语、失声、被边缘化的问题等等。正是在这些根本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勇于发声亮剑,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胆识,彻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才能够标本兼治、正本清源,调正了中国巨轮的航向。在开创并引领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不但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崭新局面,也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第二,善于运用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历史既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认识现实与未来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好可以起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历史并非自然而然地起到这样的作用,而是必须依靠正确的历史观。错误的历史观,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往往是以割断历史为基本特征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解决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方向性问题,首先就以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30 年入手,进而拓展到如何看待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世界性发展的全部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联系,从根本上端正了人们对党的发展史、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从而为开创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铺平了道路。在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也是不能绕过的重要课题,就是正确对待毛泽东留下的政治遗产。毋庸讳言,在这份政治遗产中,既有如何对待和吸取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教训的问题,更有如何继承和坚持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与实践。正因为如此,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长治久安负责的态度,是教训就牢牢记取,是经验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在这个

  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405“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4]。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

  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三,善于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那种“唯GDP”“见物不见人”的扭曲了的错误发展观一直盘桓不去,使人忘记了根本,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意,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

  复兴、为万世开太平。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但是先进生产力要靠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人来掌握、来创造、来运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时一刻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发展成果必须体现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不但不矛盾,而且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群众路线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扭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发现矛盾、把握矛盾、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发展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害怕矛盾,遇到矛盾躲着走、绕着走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使矛盾日益激化,错过了解决矛盾的最好时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主动应对矛盾,积极促成矛盾的解决和转化。他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新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深刻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第五,善于运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一贯倡导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著名的《实践论》的副标题,就叫“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296-297 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各级干部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但又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由此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下最大的决心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优良传统作风,大力倡导“三严三实”作风。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他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时代不同,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实现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历史新飞跃的根本要诀所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转引自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修订本) : 中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6]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

  013-07-15.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新闻编辑:wxj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2019-2-3 17:13:47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李 捷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五个面:一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三是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五是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坚持、发展和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运用问题导向、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人民为中心、辩证思维、知行合一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正本清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飞跃的根本要诀。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 发展 创新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它在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军队建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国际与外交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持续不断地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上的丰富养料。

  当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晶。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使用的“毛泽东思想”概念,是经中共中央第二个历史决议所重新界定了的概念,它使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从而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指导思想上的通道。党的任何一个指导思想的创立,都有其重要的来源。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包括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内的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贯穿这一思想的主题主线。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毛泽东时代。1956 年4 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23 - 24

  同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代表着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与此同时,4月29 日他在接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时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64

  同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特意加上了以下这段文字:“如果以为有了差别性,就可以否认共同性,是错误的; 如果以为有了共同性,就

  可以否认差别性,也是错误的。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3]143

  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孜孜不倦探索的重大课题。为了破解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他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还在1959 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亲自带领一部分理论工作者认真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意见。这些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极其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思想结晶。

  从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的角度看,这些探索的思想结晶还有哪些具有不朽的时代价值呢? 在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 中,在论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时,对于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是这样加以肯定的:第一,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第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第五,他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

  第六,他还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

  第七,他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第二个历史决议还强调指出: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总结,不是毛泽东在世时做出的,而是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刚刚拉开帷幕之时做出的。为什么邓小平要亲自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并且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专门作了系统的阐述呢? 正如邓小平所说,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二个历史决议最核心的一条。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深刻地揭示出,毛泽东时期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改革开放以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主流和本质。同时也要看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前30年探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否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奇谈怪论,一直不绝于耳,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严重思想混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调正了中国巨轮的航向。

  这种在道路问题上的正本清源,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30 年的主流与本质,使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后贯通起来。

  针对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历史,或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 年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的种种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4]22 他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如果没有1978 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 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前面我说到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 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贯通起来。

  针对企图改旗易帜,用西方道路错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种种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22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了。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通过中国道路的古今比较和国际比较,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存在着对自己的道路和制度不自信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理论存有迷信和幻想,对所谓“华盛顿共识”和“普世价值”存有迷信和幻想。针对中国奇迹、中国成就不自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356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条道路、那条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去,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地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于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第二,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7 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第三,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第四,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3 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站立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第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的理论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相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以上这四点,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只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30 年的主流与本质,使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后贯通起来,才能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自身历史延续下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不否定历史,也不割裂历史。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贯通起来,才能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背弃基本原理,又不搞教条僵化。只有通过中国道路的古今比较和国际比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识别和抵御形形色色的全盘西化主张的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的理论自觉,才能做到理想上坚定、理论上自觉、政治上清醒,老祖宗不能丢,但又要勇于和善于讲新话、谱写新篇章。

  二、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

  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对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著名的思想建党原则的首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提出,将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称为“三大法宝”,都

  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卓越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以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也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和“两个务必”的思想。

  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产生于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对话中,发生在1945 年7 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

  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610 - 611这里,实际上指明了人民民主的作用之一,就是要靠人民监督自己的政府,以防止执政党和国家变质,“避免人亡政息”。

  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这次全会上,绘就了创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中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历史课题。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6]1438 - 1439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紧接着这段论述之后,便是关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论述。可见,在毛泽东的思考中,历来是将建设一个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同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以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问题,严惩党内和国家政权内部的贪污腐化问题,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克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浮夸风等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密切关注、须臾不放松的重大问题,他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与此同时,在指导政权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时,毛泽东始终不忘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他强调指出: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250“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303“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8]30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改善中得到加强,在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得到锤炼,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变化的需要和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和挑战,适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和挑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经济领导、轻思想政治领导,重正面引导、放松必要思想交锋,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誓言,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党的革命性重塑,用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振奋了全党全民族的精气神。

  第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败,强力反“四风”,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转变为“严紧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全党凝聚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要牢记党的历史使命,以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担当,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腐败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在自1993 年以来一直沿用的“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了“复杂”二字,并强调指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关系人心向背的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正在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等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野心膨胀,搞阴谋活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察觉、果断处置,坚决铲除这些野心家、阴谋家,消除重大政治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老虎”露头就要打,“苍蝇”乱飞更要拍。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既抓涉黑组织,也抓后面的“保护伞”。坚持国际追逃追赃不停步,加强反腐败综合执法国际协作,持续推进“天网行动”。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切断利益输送的链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了作风整体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干部知敬畏、群众有信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既要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又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有资格、有底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要求的提出,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二,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不断扎牢制度笼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 就要靠严明纪律。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激发出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气势。坚持高标准毫不动摇,守住纪律底线一寸不让,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成果,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和行动纲领,每一条都凝结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党章规定的理想信念宗旨就是共产党人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向来是追求高标准。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 依规治党,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要坚持高标准在前,把理想信念坚定起来、宗旨意识确立起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

  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自觉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模范。

  严明党的纪律,必须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必须让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纪律和规矩是道德的保障,崇德向善必须与遵规守纪相辅而行。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有机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互促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兴党的重要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依规治党,与时俱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把管党治党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先后组织制定修改90 多部党内法规,已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主干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生活主要领域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管党治党的“螺栓”越拧越紧。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

  第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统领其他各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是有很深的考虑的。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提供重

  要保证。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把全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就是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

  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 就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强战斗堡垒,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应对各种政治风险,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是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第四,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性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好理想信念信仰宗旨问题,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解决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近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才能高,眼界才能宽,心胸才能开阔,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每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都必须铭记,为了理想信念,就应该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9]16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头脑。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要义,“八个明确”是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和治国方略;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就是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即彰显着坚定理想信念,展现着真挚人民情怀,贯穿着高度自觉自信,体现着鲜明问题导向,充满着无畏担当精神。

  第五,把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

  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保证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10]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目的就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方向涉及根本、关

  系全局、决定长远。党的领导第一位的就是举旗定向。把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谋大局,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做到党的工作进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以上这些围绕以伟大工程确保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新的时代特点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但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入了新时代,重新塑造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廉洁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崭新形象,使党在长期执政、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课题的成功探索上向前跨越了决定性的一大步,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特别是执政党建设学说,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和文化建设问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毛泽东指出: “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1]663-664 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还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要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2]200-201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2]230

  同时毛泽东又反复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就字面看,是没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它们,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们,其他的人们也可以利用它们。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也有各自的看法。那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看来,究竟什么是我们今天辨别香花和毒草的标准呢? 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应当怎样来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呢? 毛泽东提出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

  毛泽东指出,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根据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我国各党派历次宣布的共同政治主张,这种标准可以大致规定如下: (一)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 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2]233-234

  有人认为提出这些标准,会限制人们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创作。毛泽东特别强调,这是一些政治标准。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但是这六条政治标准对于任何科学艺术的活动也都是适用的。提出这些政治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不赞成这些标准的人们仍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辩论。但是大多数人有了明确的标准,就可以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可以用这些标准去鉴别人们的言论行动是否正确,究竟是香花还是毒草。[2]234

  在坚持用“双百”方针来解决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来稳妥处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的战略任务。他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全体人民,人人都要懂得这个任务,人人都要努力学习。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这个新部队,包含从旧社会过来的真正经过改造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的一切知识分子)。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3]550“省市委、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和整个党委,必须把这个伟大斗争完全掌握起来。……各省、市、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3]551他特别强调:“第一书记( 其他书记也是一样) 要特别注意报纸和刊物,不要躲懒,每人至少要看五份报纸,五份刊物,以资比较,才好改进自己的报纸和刊物。”[3]55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恰恰是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前奏的。充分显示出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在这以后也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重弱化,西方错误思潮乘机而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相反地,一些人对于西方思潮、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分析,看不清其中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 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 有的人甚至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跌进坑里了还在叫好,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这些情况再一次证明,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西方错误思潮必然要来占领,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明显存在着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会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成绩显著,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大大压缩了错误思潮和敌对势力造谣惑众、散布杂音噪音的生存空间,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

  一是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方面。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趋势更加显著,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表现在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也要看到,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等价交换原则等观念,总会反映和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弘扬社会主流思

  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需要久久为功。

  三是表现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方面。各类新媒体快速发展,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网络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握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

  四是表现在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渗透遏制方面。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不会改变;我们离民族复兴目标越近、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敌对势力越会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

  第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宣传思想领域,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政治原则问题,也绝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没有开明绅士,就得斗争。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斗争中,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作旁观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自觉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传播好党的声音和主张,绝不允许有“特殊成员”和“舆论飞地”。

  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绝不能丢了;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坚决管控,大大压缩其地盘,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

  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行作不懈斗争。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所在地方和单位要切实管起来,绝不能让这些人在那里舒舒服服造谣生事、浑水摸鱼、煽风点火、信口雌黄。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度高、关注度高,在管理和引导上要注意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和范围,讲究方式方法。正确区分和处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第四,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绝不能动摇。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第五,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方向至关重要。如果立场动摇了、方向走偏了,那就会出大问题。要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要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六,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 亿多,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

  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网上宣

  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绝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意识形态建设相比,在时代背景、经济社会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工作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更何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意识形态建设,在一段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走过不小的弯路。如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改进和加强,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互联网条件下,在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正确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和互联网关积累了成功经验。

  四、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高度关注理论创新。他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

  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8]109 因此,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写出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毛泽东未竟的夙愿。尽管如此,毛泽东对此仍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最为著名的,便是毛泽东1956 年4 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首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44 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毛泽东概括提炼并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这十个关系中,前面六个关系都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在当时,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如此清晰认识的,毛泽东当属第一人。

  另一篇著名著作,就是毛泽东1957 年2 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的主要目的,不是论述经济建设问题,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做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贡献。一是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文章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二是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文章还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三是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文章强调,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一切工作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

  再就是在开始觉察“大跃进”的问题之后,通过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进行的集中反思和总结。择其要者有: (一)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划分阶段的问题,认为中国

  正处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二) 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三)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四)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序,中国要走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成功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再到具体实践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对西方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机制的系统研究和吸收借鉴,但也出现了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经验、全盘肯定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错误偏向,以致出现许多奇谈怪论和社会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批驳新自由主义思潮,带头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带头纠正食洋不化的错误倾向,从根本上端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他还充分肯定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其突出贡献是:

  第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经济工作中强调坚持全面领导,为的是彻底纠正党的领导被虚化弱化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已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

  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及时提出政策措施,不断把发展向前推进。要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要带领13 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强调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的是彻底纠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顾钱不顾人”“唯GDP”等错误观念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部工作中都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 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 群众利益如何保障? 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具有约束力。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要经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高速增长,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允许再按照原有的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有关研究表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不出现大的起落,逐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不可同日而语,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正在着力加以解决,并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要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个关口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口过不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这个关口过不去,提前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要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建设毫无疑问依然是党的中心工作,但是着重点已经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增长转变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点,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要长期坚持。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要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敢于啃硬骨头,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两者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合理增长。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要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

  还是要大胆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于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不要想象着一招制胜、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方能见效。立足全局、结合实际,坚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改革,集中力量先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做到重大改革举措系统配套,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过程,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做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那种习惯于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或超越法律法规制定特殊政策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客观规律。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要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第五,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和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交汇处,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出以下九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 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趋势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审视我国发展。从时间上看,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些重大判断的做出,为进一步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铺平了道路。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以增量

  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要看到,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做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种好状态还是一种坏状态? 这种问法是不科学

  的。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其二,新常态

  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第三,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这里特别要注意划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界线。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

  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

  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第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40 年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经40 年的伟大实践,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越是艰险越向前,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必须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围绕这一总目标,必须做到“六个紧紧围绕”密切配合。

  一是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推进政治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在推进社会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在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中,经济建设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改弦更张,必须长期坚持以下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强调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巨轮才能顶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风险,才能顶住世界经济长期低迷造成的持续下行压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五、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始终是毛泽东的夙愿。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2]161同时,他又强调:“只有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自己有办法,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国际与国内各方助我力量,方能发生作用,才是可靠地取得和平,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是危险的。”[13]15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6]1466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顺利起步之际,毛泽东又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156 - 157

  转眼到了毛泽东所说的21 世纪。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处于7 年来最低水平,全球贸易增速继续低于经济增速。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尚在推进。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前不久,拉加德女士告诉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 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 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的。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第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全球治理,要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第二,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我们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第三,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008 年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第四,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

  话,不要排斥; 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第五,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既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当前世界发展难题的有力回应,为面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严峻挑战的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也代表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心声,很快就被写入联合国正式文件,成为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正在稳健地以建设者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六、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新时代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有着一条清晰的坚持、发展、创新的红线。之所以如此,恰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客观历史过程的集中反映。

  对于毛泽东思想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来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追求的,绝不仅是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富国强。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没有任何捷径可资攀援,只能靠独立自主地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非同寻常的艰辛探索,走了很大的弯路,为后来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创造了必备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真正找到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不朽贡献。这以后,又经过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一思想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节点上,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交汇处,通过坚持、发展、创新,既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也充分彰显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力量。

  第一,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在长期实践的比较、反复中最终取得共识并被确立起来。

  实践不是一条直线,人们的认识也不是笔直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有时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这些认识在实践中展开时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增加了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难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反复,才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最终得到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提出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实践之后,会受到很多人的疑惑甚至是质疑。只有经历了更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人们才开始产生比较一致的认识,解除了原先的疑惑或质疑,接受其为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这些正确认识是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验证之后,才被最终确立起来。

  例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重大观点,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我们党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因为党的中心工作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出现了“空头政治”“政治取代一切”“政治冲击一切”的错误,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显然,只有彻底纠正这一偏差,才能使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然而,在纠正这一偏向时,又出现了把这一论点本身作为“左”的影响彻底放弃的偏向。只有在经历过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政治、淡漠政治、不讲政治所造成的恶果之后,完整全面准确认识这一重大观点的条件才告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又切实防止“空头政治”“形式主义政治”,切实增强以政治意识为核心的“四个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政治建设,使政治工作贯穿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中,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和历程。

  第二,一些认识开始并不完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的比较、反复中才能日臻完善起来。

  实践的道路不平坦,探索的历程充满坎坷,也就决定了正确的认识也总是在比较、反复中形成并确立起来的。有些认识,曾经作为普遍的真理广为认可和接受。但由于这些认识在一个时期里出现了实践上的偏差,而在纠正这些偏差时,往往又会对这些认识所包含的真理性产生怀疑和动摇,结果又出现另外一种偏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只有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反复之后,人们的认识才逐渐更加接近于真理,也更加全面起来,才能做到毫不动摇。

  例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政治方向上的领导,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执政党条件下的党政关系问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过分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造成了严重的以党代政现象,党的各级组织包办了许多原由政府承担的工作,致使党组织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反而在重大问题上损害了党的领导,并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偏向,损害了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纠正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偏向。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党的领导弱化、虚化的现象。在纠正了以党代政偏向的同时,又出现了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问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比较、反复,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正本清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终于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问题上纠正了偏差、拨正了航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要以党代政、由党包揽一切,而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 充分发挥党的统领作用和协调各方的优势,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号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三,对于那些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不属于党的科学指导思想范畴,必须牢记历史教训,永不再犯。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错误,使党的探索历程遭受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是,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是一个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因此,我们党从来没有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采取文过饰非、遮遮掩掩的态度,而是公开承认这些错误,公开检讨这些错误,公开纠正这些错误,并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来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确保永不再犯。正是本着这种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党在纠正全局性重大历史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历史决议,一方面通过吸取教训使错误的经历转化成为找到正确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和发展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必要的制度措施来确保永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历史决议的做出,不仅使我们党彻底纠正了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而且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的发展完善上、在全党的思想武装和思想统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这种情形,可以说在整个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地位是如此,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如此。可以说,这些党的科学指导思想越发展、越完善,在实践中越是取得显著的成就,我们党就越发远离历史错误,确保这些错误永不再犯的道路根基、思想根基、制度

  根基、文化根基就越深厚、越牢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为例。比如说,在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 年不能割裂、对立甚至相互否定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两个30 年“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他指出:“如果没有1978 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这样,既尊重了历史,更昭示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还比如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根据当前暴露的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切实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又反复强调,不能搞空头政治和极左政治,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表态政治和形式主义。这样,既突出了面对当下的问题导向,又记取了历史教训。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始终强调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对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一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和创新,对被实践证明属于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则要严格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绝不能也绝不会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

  第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和良性互动,必须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摆端正。

  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是一对休戚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以实践为源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纠正理论的偏差,不断完善理论,并发展理论。而不能用理论去套实践,剪裁实践。理论离开了实践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实践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又必须以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因为,只有深刻地反映了实践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才能使实践彻底摆脱盲目性,使实践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实践更加合乎规律性。因此,实践又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无功而返、一事无成,甚至会事与愿违。

  由此看来,理论与实践都具有能动性,解决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前者否认实践的作用,把理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后者否认理论的作用,把实践的功利性作为衡量是非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些都是错误的。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我们追求的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和良性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必须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摆端正,彻底同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划清界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很重要的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正本清源。以下几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

  第一,善于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概念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还是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始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分水岭。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不惧怕问题,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只有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引领时代发展方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前进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是党内腐败问题,党的领导弱化虚化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失语、失声、被边缘化的问题等等。正是在这些根本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勇于发声亮剑,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胆识,彻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才能够标本兼治、正本清源,调正了中国巨轮的航向。在开创并引领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不但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崭新局面,也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第二,善于运用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历史既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认识现实与未来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好可以起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历史并非自然而然地起到这样的作用,而是必须依靠正确的历史观。错误的历史观,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往往是以割断历史为基本特征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解决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方向性问题,首先就以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30 年入手,进而拓展到如何看待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世界性发展的全部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联系,从根本上端正了人们对党的发展史、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从而为开创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铺平了道路。在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也是不能绕过的重要课题,就是正确对待毛泽东留下的政治遗产。毋庸讳言,在这份政治遗产中,既有如何对待和吸取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教训的问题,更有如何继承和坚持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与实践。正因为如此,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长治久安负责的态度,是教训就牢牢记取,是经验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在这个

  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405“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4]。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

  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三,善于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那种“唯GDP”“见物不见人”的扭曲了的错误发展观一直盘桓不去,使人忘记了根本,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意,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

  复兴、为万世开太平。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但是先进生产力要靠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人来掌握、来创造、来运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时一刻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发展成果必须体现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不但不矛盾,而且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群众路线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扭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发现矛盾、把握矛盾、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发展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害怕矛盾,遇到矛盾躲着走、绕着走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使矛盾日益激化,错过了解决矛盾的最好时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主动应对矛盾,积极促成矛盾的解决和转化。他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新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深刻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第五,善于运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一贯倡导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著名的《实践论》的副标题,就叫“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296-297 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各级干部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但又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由此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下最大的决心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优良传统作风,大力倡导“三严三实”作风。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他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时代不同,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实现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历史新飞跃的根本要诀所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转引自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修订本) : 中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6]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

  013-07-15.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新闻编辑:wxj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