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塞罕坝机械林场:高寒荒漠如何造林护绿?
更新时间:2017-8-5 10:29:54    来源:《经济日报》

从塞罕坝亮兵台看去,一列列绿色的“卫士”守护着华北平原。

  塞罕坝的林子越长越密,七星湖水越来越清,水位越来越高,风景越来越美,吸引游人留恋驻足。

  众所周知,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度极大。然而,地处中国河北省的塞罕坝,却成功种植人工林112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成功将风沙源改造成华北生态屏障。为探寻高寒荒漠生态修复秘诀,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夕,《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

  荒漠造林有啥诀窍

  塞罕坝机械林场独创“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在乱石堆里植树造林,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相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荒漠立地条件差,植树保活是首要解决的难题。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石质山坡上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竟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塞罕坝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7月16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四道沟营林区一片乱石陡坡上,营林区主任闫立文正带着林场工人挖树坑。

  这块地倾斜达46度,机械不能作业。最难的是表土只几厘米厚度,底下全是乱石。

  乱石堆里,树苗怎么生长?塞罕坝林业工人自有办法。他们先挖坑,清出石块。闫立文说,像这种攻坚造林,关键在于解决土、水、苗的问题。乱石坡缺土,可在树坑里垫点客土。树苗只要成活,根须自己会顺着石缝生长。水可通过覆膜保墒、拦蓄雨水解决。树要选择生命力强、耐干旱的品种。不一会儿,坑挖好了,清出不少石块。树坑呈正方形,边长约70厘米,深约40厘米。工人麻利地将石块整齐垒在大坑下沿,这么做为的是拦蓄雨水。接着,大家又在大坑中央挖出边长、深度都是30厘米左右的小坑,垫入客土。

  然后就是栽树了。栽树使用“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具体作业步骤是:第一锹向内倾斜45度斜插底土开缝,重复前后摇晃,直到缝隙宽5至8厘米,深度达25厘米;顺着锹缝侧面,抖动苗木投入穴中,深送浅提,以舒展根系,再脚踩定苗;离苗5厘米左右,垂直下插第二锹,先拉后推,挤实苗根,防止吊苗,挤法同第一锹。第三锹再距5厘米,操作同于第二锹,仍为挤实。最后半锹堵住锹缝,防止透风,以利于苗木的成活。最后是平整穴面,并覆盖一层暄土以利保墒。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讲,“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独创,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栽植深度也有学问。60岁的林场老工人李峰说:落叶松只能埋到红皮,樟子松和云杉不能埋了第一轮针叶,深了都不容易活。

  “苗木选择可有讲究了,”千层板分场苗圃主任王利民说,“要‘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株植粗壮、根系发达的,更皮实,易于成活。”此外,还要求顶芽饱满、不失水、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否则不易成活。苗木运输时要用保湿透气的包装物打包并浇透水,在运输过程中,不能重压、日晒,既要保湿,又要防捂。栽树需适当剪去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将苗木用浓度适宜的生根粉或保水剂浸根。

  由于石坡立地条件太差,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部选用株高大于25厘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规格良种容器苗。坑内施基肥,辅之以覆膜保墒、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

  塞罕坝冬春两季风大、寒冷,苗木易发生风干、冻害。闫立文说,在造林后的两年内,需要对刚栽的两三年生樟子松、油松、云杉等苗木进行埋土防寒防风作业——入冬前,取土轻轻将苗木盖严,第二年春季解冻后,避开大风天气用专用耙子撤土,并将苗木扶正。

  将这些工作做好了,植树保活就没问题了。

  林海防火出何高招

  塞罕坝机械林场54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林场开辟的防火隔离带,把无边林海切分成规则的绿色方块,基本达到外围闭合

  辛苦造林一百年,火灾毁林一瞬间。塞罕坝机械林场多为人工针叶林,森林集中连片分布,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十分大,且气候干燥,四季风大,属高火险区,然而,建场54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这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办公室主任吴松说。

  站在塞罕坝亮兵台上,只见无边林海被切分成规则的绿色方块。原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林区专门开辟了防火隔离带,总长达779.6公里。最近几年,林场斥资400余万元,对全场防火隔离带作了改造和完善,外线、高压线下防火隔离带拓宽到50米,内线拓宽到30米,公路两侧各拓宽为5米,基本达到外围闭合。每年秋季,林场工人都会在隔离带实行防火割灌作业,不留一根干草。

  公路两侧在秋季为何要清出5米宽度不留寸草呢?原来是为了防备过往行人随手扔烟头。“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让塞罕坝林业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些树是我父亲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我要照看好它们。”站在高高的望火楼顶上,47岁的防火瞭望员刘军憨笑着说。

  这种望火楼在塞罕坝有9座。最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升级了防火系统,形成由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虽然防火监控系统高度自动化,但人眼仍不可替代,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常年驻守,轮流值班,每隔15分钟要瞭望一次,每昼夜要瞭望96次。

  塞罕坝林业人深知,行政有界,防火无界,区外火情一旦失控,自身也将不能幸免。他们与邻近的多伦县、克什克腾旗、御道口牧场以及围场县合作建立了38个联防组织。今年5月8日中午11时31分,克什克腾旗发现火点,塞罕坝机械林场韭菜沟望火楼瞭望员、探火雷达同时报警。几分钟内,靠前驻防的林场扑火队就赶到指定位置,协助地方迅速将火扑灭。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投入资金1550万元,建立防火物资储备库7个,购置防火运兵车10台,补充了40台高性能风力灭火机。全场建立了14个固定防火检查站、6个临时森林防火检查站,负责给往来车辆、人员作登记,宣传防火知识,检查扣留火种。对火点则实行“打早、打小、打了”。林场组建了7支专业扑火队伍,有专业队员88名。又组建了半专业扑火队11支,有队员220人。扑火队靠前驻防,配有指挥车1台、宣传车1台、运兵车18台、工具运输车7台、水罐消防车3台、摩托化细雾灭火器14台、消防水泵10台、无线对讲头盔88顶,装备了风力灭火机、风水灭火机、油锯、割灌机、水枪、接力水泵等先进灭火工具。专业扑火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集中进行体能和技战术训练。在防火紧要期,全场专业扑火队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生物病害怎么防治

  林区的有害生物防控的原则是,能够森林自控的,不去人为干预;能够小范围控制的,不扩大面积防治;能够采取天敌、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同时针对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采用不同的防治办法

  夏日塞罕坝林区不时有小雨光顾,草木更显清秀。谁能想到,这片森林年均发生林业生物病害21.5万亩次。

  生物病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塞罕坝林木良好的长势,说明这里的生物病害得到了有效防控。有一组关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调查数据:一是森林昆虫种类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好。2003年普查时全场有昆虫种类300余种,到2016年普查时已增加到1000多种。二是常规性食叶害虫暴发的频次降低了很多。比如,长期危害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落叶松尺蛾、两种线小卷蛾、腮扁叶蜂,以前5至8年左右必定大规模暴发一次,现在十几年才发生一次。有的虫害已经近20年都没大面积暴发过。

  塞罕坝人工林总面积达112万亩,有害生物防控难度极大,如何做到有害不成灾、生态日趋自然呢?

  “我们有害生物防控有一个总体原则:能够森林自控的,不去人为干预;能够小范围控制的,不扩大面积防治;能够采取天敌、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即便是特殊情况使用化学药剂也采用无公害制剂、生物制剂或仿生制剂,彻底抛弃高毒、高残留农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护非防控对象,促进森林形成自控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根据发生的有害生物不同种类,采用飞机防治、物理防治、天敌防治、人工喷烟防治、人工喷雾防治、毒饵诱杀等不同防治办法。年林业生物病害不超过20万亩次时,多采用人工防治;超过20万亩次,采用飞机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方法。

  塞罕坝机械林场有50多年的建场史,树高一般在14至18米,飞机防治比较好办,人工喷药能喷那么高吗?

  “常规喷雾够不着。我们日常主要采用人工喷烟防治法,”国志锋解释道,“将药剂混合在柴油中,利用机器高温生成烟雾弥漫在林子里,就能杀灭病虫害。”喷烟防治效率高,但受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刮大风天气,药烟会被吹走。偏偏塞罕坝地处华北风口,是远近知名的风电场。经长期摸索,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术人员发现,凌晨或傍晚时分风速较低,是作业良机。

  每逢喷烟防治时,林场工人都格外辛苦。凌晨2点多起床,3点到达防治作业地块。这时天还漆黑一片,就打着手电加油、加药、调试机器。4点天刚蒙蒙亮,作业就正式开始。白天由于天气原因不能作业,工人可以休息。技术员不能休,要抓紧修理机器,调查防治效果,直忙到晚上8点多看不到山路了才下山。就这样每天超过10小时超负荷工作,一干就是半个多月。2002年塞罕坝松毛虫暴发时,国志锋他们起早贪黑连续奋战了40多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努力造林护林,使山更青、水更绿,确实是“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新闻编辑:wxj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塞罕坝机械林场:高寒荒漠如何造林护绿?
2017-8-5 10:29:54    来源:《经济日报》

从塞罕坝亮兵台看去,一列列绿色的“卫士”守护着华北平原。

  塞罕坝的林子越长越密,七星湖水越来越清,水位越来越高,风景越来越美,吸引游人留恋驻足。

  众所周知,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度极大。然而,地处中国河北省的塞罕坝,却成功种植人工林112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成功将风沙源改造成华北生态屏障。为探寻高寒荒漠生态修复秘诀,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夕,《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

  荒漠造林有啥诀窍

  塞罕坝机械林场独创“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在乱石堆里植树造林,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相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荒漠立地条件差,植树保活是首要解决的难题。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石质山坡上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竟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塞罕坝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7月16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四道沟营林区一片乱石陡坡上,营林区主任闫立文正带着林场工人挖树坑。

  这块地倾斜达46度,机械不能作业。最难的是表土只几厘米厚度,底下全是乱石。

  乱石堆里,树苗怎么生长?塞罕坝林业工人自有办法。他们先挖坑,清出石块。闫立文说,像这种攻坚造林,关键在于解决土、水、苗的问题。乱石坡缺土,可在树坑里垫点客土。树苗只要成活,根须自己会顺着石缝生长。水可通过覆膜保墒、拦蓄雨水解决。树要选择生命力强、耐干旱的品种。不一会儿,坑挖好了,清出不少石块。树坑呈正方形,边长约70厘米,深约40厘米。工人麻利地将石块整齐垒在大坑下沿,这么做为的是拦蓄雨水。接着,大家又在大坑中央挖出边长、深度都是30厘米左右的小坑,垫入客土。

  然后就是栽树了。栽树使用“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具体作业步骤是:第一锹向内倾斜45度斜插底土开缝,重复前后摇晃,直到缝隙宽5至8厘米,深度达25厘米;顺着锹缝侧面,抖动苗木投入穴中,深送浅提,以舒展根系,再脚踩定苗;离苗5厘米左右,垂直下插第二锹,先拉后推,挤实苗根,防止吊苗,挤法同第一锹。第三锹再距5厘米,操作同于第二锹,仍为挤实。最后半锹堵住锹缝,防止透风,以利于苗木的成活。最后是平整穴面,并覆盖一层暄土以利保墒。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讲,“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独创,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栽植深度也有学问。60岁的林场老工人李峰说:落叶松只能埋到红皮,樟子松和云杉不能埋了第一轮针叶,深了都不容易活。

  “苗木选择可有讲究了,”千层板分场苗圃主任王利民说,“要‘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株植粗壮、根系发达的,更皮实,易于成活。”此外,还要求顶芽饱满、不失水、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否则不易成活。苗木运输时要用保湿透气的包装物打包并浇透水,在运输过程中,不能重压、日晒,既要保湿,又要防捂。栽树需适当剪去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将苗木用浓度适宜的生根粉或保水剂浸根。

  由于石坡立地条件太差,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部选用株高大于25厘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规格良种容器苗。坑内施基肥,辅之以覆膜保墒、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

  塞罕坝冬春两季风大、寒冷,苗木易发生风干、冻害。闫立文说,在造林后的两年内,需要对刚栽的两三年生樟子松、油松、云杉等苗木进行埋土防寒防风作业——入冬前,取土轻轻将苗木盖严,第二年春季解冻后,避开大风天气用专用耙子撤土,并将苗木扶正。

  将这些工作做好了,植树保活就没问题了。

  林海防火出何高招

  塞罕坝机械林场54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林场开辟的防火隔离带,把无边林海切分成规则的绿色方块,基本达到外围闭合

  辛苦造林一百年,火灾毁林一瞬间。塞罕坝机械林场多为人工针叶林,森林集中连片分布,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十分大,且气候干燥,四季风大,属高火险区,然而,建场54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这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办公室主任吴松说。

  站在塞罕坝亮兵台上,只见无边林海被切分成规则的绿色方块。原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林区专门开辟了防火隔离带,总长达779.6公里。最近几年,林场斥资400余万元,对全场防火隔离带作了改造和完善,外线、高压线下防火隔离带拓宽到50米,内线拓宽到30米,公路两侧各拓宽为5米,基本达到外围闭合。每年秋季,林场工人都会在隔离带实行防火割灌作业,不留一根干草。

  公路两侧在秋季为何要清出5米宽度不留寸草呢?原来是为了防备过往行人随手扔烟头。“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让塞罕坝林业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些树是我父亲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我要照看好它们。”站在高高的望火楼顶上,47岁的防火瞭望员刘军憨笑着说。

  这种望火楼在塞罕坝有9座。最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升级了防火系统,形成由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虽然防火监控系统高度自动化,但人眼仍不可替代,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常年驻守,轮流值班,每隔15分钟要瞭望一次,每昼夜要瞭望96次。

  塞罕坝林业人深知,行政有界,防火无界,区外火情一旦失控,自身也将不能幸免。他们与邻近的多伦县、克什克腾旗、御道口牧场以及围场县合作建立了38个联防组织。今年5月8日中午11时31分,克什克腾旗发现火点,塞罕坝机械林场韭菜沟望火楼瞭望员、探火雷达同时报警。几分钟内,靠前驻防的林场扑火队就赶到指定位置,协助地方迅速将火扑灭。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投入资金1550万元,建立防火物资储备库7个,购置防火运兵车10台,补充了40台高性能风力灭火机。全场建立了14个固定防火检查站、6个临时森林防火检查站,负责给往来车辆、人员作登记,宣传防火知识,检查扣留火种。对火点则实行“打早、打小、打了”。林场组建了7支专业扑火队伍,有专业队员88名。又组建了半专业扑火队11支,有队员220人。扑火队靠前驻防,配有指挥车1台、宣传车1台、运兵车18台、工具运输车7台、水罐消防车3台、摩托化细雾灭火器14台、消防水泵10台、无线对讲头盔88顶,装备了风力灭火机、风水灭火机、油锯、割灌机、水枪、接力水泵等先进灭火工具。专业扑火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集中进行体能和技战术训练。在防火紧要期,全场专业扑火队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生物病害怎么防治

  林区的有害生物防控的原则是,能够森林自控的,不去人为干预;能够小范围控制的,不扩大面积防治;能够采取天敌、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同时针对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采用不同的防治办法

  夏日塞罕坝林区不时有小雨光顾,草木更显清秀。谁能想到,这片森林年均发生林业生物病害21.5万亩次。

  生物病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塞罕坝林木良好的长势,说明这里的生物病害得到了有效防控。有一组关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调查数据:一是森林昆虫种类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好。2003年普查时全场有昆虫种类300余种,到2016年普查时已增加到1000多种。二是常规性食叶害虫暴发的频次降低了很多。比如,长期危害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落叶松尺蛾、两种线小卷蛾、腮扁叶蜂,以前5至8年左右必定大规模暴发一次,现在十几年才发生一次。有的虫害已经近20年都没大面积暴发过。

  塞罕坝人工林总面积达112万亩,有害生物防控难度极大,如何做到有害不成灾、生态日趋自然呢?

  “我们有害生物防控有一个总体原则:能够森林自控的,不去人为干预;能够小范围控制的,不扩大面积防治;能够采取天敌、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即便是特殊情况使用化学药剂也采用无公害制剂、生物制剂或仿生制剂,彻底抛弃高毒、高残留农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护非防控对象,促进森林形成自控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根据发生的有害生物不同种类,采用飞机防治、物理防治、天敌防治、人工喷烟防治、人工喷雾防治、毒饵诱杀等不同防治办法。年林业生物病害不超过20万亩次时,多采用人工防治;超过20万亩次,采用飞机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方法。

  塞罕坝机械林场有50多年的建场史,树高一般在14至18米,飞机防治比较好办,人工喷药能喷那么高吗?

  “常规喷雾够不着。我们日常主要采用人工喷烟防治法,”国志锋解释道,“将药剂混合在柴油中,利用机器高温生成烟雾弥漫在林子里,就能杀灭病虫害。”喷烟防治效率高,但受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刮大风天气,药烟会被吹走。偏偏塞罕坝地处华北风口,是远近知名的风电场。经长期摸索,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术人员发现,凌晨或傍晚时分风速较低,是作业良机。

  每逢喷烟防治时,林场工人都格外辛苦。凌晨2点多起床,3点到达防治作业地块。这时天还漆黑一片,就打着手电加油、加药、调试机器。4点天刚蒙蒙亮,作业就正式开始。白天由于天气原因不能作业,工人可以休息。技术员不能休,要抓紧修理机器,调查防治效果,直忙到晚上8点多看不到山路了才下山。就这样每天超过10小时超负荷工作,一干就是半个多月。2002年塞罕坝松毛虫暴发时,国志锋他们起早贪黑连续奋战了40多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努力造林护林,使山更青、水更绿,确实是“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新闻编辑:wxj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