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更新时间:2016-6-28 15:06:5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经济讯(记者 刘超)小径蜿蜒,绿水青山,这本应是诗画中仙境的代名词如今却往往成了贫困的“标配”。交通闭塞、青壮劳动力外流让乡村愈发贫困,然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很难一概而论,不当的发展模式反而让乡村正在丧失本身魅力。面对发展区域困境,如何精准施力解决区域性贫困,农村发展又将如何去“穷根”?

  近来金融扶贫正在被更多提及,无论是电商进村还是实业扶贫,资金都是关键性问题,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引擎,金融扶贫正在改变着千村万户的面貌。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绿水青山反成“贫困”标配(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对症下药:要输血更要“造血”

  扶贫是一项花钱的“活”,可钱怎么花,如何花在“刀刃”上还需仔细考量。

  “扶贫首先要了解扶贫的对象,不仅仅要知道哪些人需要服务,还要了解致贫的原因、判断能否起到带动作用,才能决定帮扶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马九杰教授表示。

  事实上,扶贫领域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少见。非洲一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各国累计给予了非洲数万亿美元的援助,但其中大多数资金被用来直接发放以应急而不是发展经济、产业,这间接加剧了地区的通货膨胀,非洲人的实际人均收入反而低于上世纪70年代,这是没找到致贫症结的缘故。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湖南某山村内破旧的房屋

  扶贫不是救济,而是挖掘区域发展潜力的一个过程,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湖南平江县的减贫做法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培育经济增长活力。

  作为湖南省首批开展商业小额信贷项目的贫困县区,平江县借助小额信贷给予的资金支持,探索发展合作社模式。一直以来,作为当地特色的香干、面筋、红薯、杨梅等由于分散式经营始终不能走出“大山”,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小额信贷支持下,农户家庭式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形成“抱团”,合作社应运而生,农副业趋向产业化。以此为契机,平江县形成了特色食品、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三大产业。在特色产业的支撑下,2015年平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8元,同比增长6%。

  “金融扶贫的带动效果特别明显,适合农村发展特点。”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江绍高介绍。小额信贷在帮农民脱贫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防止返贫有重要意义。

  “输血”救济解一时困,“造血”帮扶除百代难。金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难时吃救济”的观念,变财政救济为帮扶产业发展,让精准扶贫方式更加多元,扶贫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工程。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金融扶贫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乡村一隅(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填补空心村:让劳动力“回家”

  农村产业发展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家。

  “现在有十几个人跟着我干,其中有些是以前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平江县新源村村民何斌告诉光明网记者。作为退伍军人的他在外打工多年,想回家乡做点什么却一直苦于缺少启动资金,身边也缺乏帮手。

  何斌的苦恼始于当下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空心村现象。农村青壮年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农村滞后发展现状的矛盾促使了“空心村”的形成,村中无青年成为常态。光明网记者在湖南岳阳某山村看到,一幢幢建得颇为不错的房子大门紧闭,少数敞开门的房前也基本是老人、孩子在乘凉。当地村民告诉光明网记者,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上学了,挣了钱盖房子却也只过年才回来住几天。

  事实上,对多数农民来说背井离乡实属无奈,本地缺乏工作机会,留在村里无异于“坐吃等死”。“但凡有选择,谁也不愿意走。”不只一个村民这样表示。发掘农村潜力发展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但钱从哪里来?人又从哪里找?

  在被这两个问题困扰几个月后,何斌尝试申请了商业小额信贷并很快获得了第一笔4万元贷款,他利用这些钱承包了一些工程,还在村里修起来水库。“现在不少外出打工的都回来跟我干了,但一点也不少挣,去年一年光工资我就发了27万。”何斌笑着说,“现在他们挣得比我多。”

  何斌尝试的商业小额信贷是近些年湖南新兴起的信贷模式,由于传统银行信贷门槛相对较高,农民很难从中贷到脱贫启动资金,商业机构开始逐渐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生根。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账本记录着贫困户生活的变化(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扶贫有“益”也要有“利”

  “母亲重病的时候我也没想过去银行贷款救急,咱什么抵押都没有,农村的房子人家又不认,会贷给你?”平江县宦田村村民艾煌兮告诉光明网记者。去年艾煌兮和他80岁的母亲接连生病住院,花销近11万元,病愈后如何维持生计成了全家犯愁的事。

  像艾煌兮这种贷不到款的农民不在少数,由于没有产权房和车等作为抵押物,他们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到款。了解艾煌兮情况后,村支书帮他从中和农信贷了3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还清治病钱的同时还添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为人拉货,再加上他妻子做工的收入,除了偿还2000多元本息,每月竟还有3000元结余。

  “我们的整个审批流程最多三天,而且只需要担保人不需要抵押物。”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窦华茂表示,尽管利率比银行稍高,但是“无抵押”条款还是吸引了不少农村用户。中和农信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部,小额贷款部2008年转型成立了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难的问题尝试之一。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这辆电动三轮让艾煌兮的生活重回正轨

  “扶贫工作的核心是在商业上要有可持续性,精准扶贫不仅要做政策上的金融,也要推进市场化。”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分析平江县商业小额信贷时表示,单凭政府补贴和公益组织无法支撑起全部扶贫工作的资金需求,要有更多商业机构进入这个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降低行业扶贫的成本,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既要有“益”,又要有“利”是推动金融扶贫的发展的核心,扶贫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保持其扶助贫困的公益性,又要让参与方有“利”可图,如此才能提高商业机构“入场”的积极性,推动金融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

  我国目前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各贫困区域情况大不相同,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需要从资金上为精准扶贫提供持续支持,短期投入难见成效。

新闻编辑:刘佳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2016-6-28 15:06:5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经济讯(记者 刘超)小径蜿蜒,绿水青山,这本应是诗画中仙境的代名词如今却往往成了贫困的“标配”。交通闭塞、青壮劳动力外流让乡村愈发贫困,然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很难一概而论,不当的发展模式反而让乡村正在丧失本身魅力。面对发展区域困境,如何精准施力解决区域性贫困,农村发展又将如何去“穷根”?

  近来金融扶贫正在被更多提及,无论是电商进村还是实业扶贫,资金都是关键性问题,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引擎,金融扶贫正在改变着千村万户的面貌。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绿水青山反成“贫困”标配(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对症下药:要输血更要“造血”

  扶贫是一项花钱的“活”,可钱怎么花,如何花在“刀刃”上还需仔细考量。

  “扶贫首先要了解扶贫的对象,不仅仅要知道哪些人需要服务,还要了解致贫的原因、判断能否起到带动作用,才能决定帮扶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马九杰教授表示。

  事实上,扶贫领域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少见。非洲一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各国累计给予了非洲数万亿美元的援助,但其中大多数资金被用来直接发放以应急而不是发展经济、产业,这间接加剧了地区的通货膨胀,非洲人的实际人均收入反而低于上世纪70年代,这是没找到致贫症结的缘故。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湖南某山村内破旧的房屋

  扶贫不是救济,而是挖掘区域发展潜力的一个过程,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湖南平江县的减贫做法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培育经济增长活力。

  作为湖南省首批开展商业小额信贷项目的贫困县区,平江县借助小额信贷给予的资金支持,探索发展合作社模式。一直以来,作为当地特色的香干、面筋、红薯、杨梅等由于分散式经营始终不能走出“大山”,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小额信贷支持下,农户家庭式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形成“抱团”,合作社应运而生,农副业趋向产业化。以此为契机,平江县形成了特色食品、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三大产业。在特色产业的支撑下,2015年平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8元,同比增长6%。

  “金融扶贫的带动效果特别明显,适合农村发展特点。”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江绍高介绍。小额信贷在帮农民脱贫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防止返贫有重要意义。

  “输血”救济解一时困,“造血”帮扶除百代难。金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难时吃救济”的观念,变财政救济为帮扶产业发展,让精准扶贫方式更加多元,扶贫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工程。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金融扶贫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乡村一隅(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填补空心村:让劳动力“回家”

  农村产业发展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家。

  “现在有十几个人跟着我干,其中有些是以前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平江县新源村村民何斌告诉光明网记者。作为退伍军人的他在外打工多年,想回家乡做点什么却一直苦于缺少启动资金,身边也缺乏帮手。

  何斌的苦恼始于当下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空心村现象。农村青壮年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农村滞后发展现状的矛盾促使了“空心村”的形成,村中无青年成为常态。光明网记者在湖南岳阳某山村看到,一幢幢建得颇为不错的房子大门紧闭,少数敞开门的房前也基本是老人、孩子在乘凉。当地村民告诉光明网记者,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上学了,挣了钱盖房子却也只过年才回来住几天。

  事实上,对多数农民来说背井离乡实属无奈,本地缺乏工作机会,留在村里无异于“坐吃等死”。“但凡有选择,谁也不愿意走。”不只一个村民这样表示。发掘农村潜力发展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但钱从哪里来?人又从哪里找?

  在被这两个问题困扰几个月后,何斌尝试申请了商业小额信贷并很快获得了第一笔4万元贷款,他利用这些钱承包了一些工程,还在村里修起来水库。“现在不少外出打工的都回来跟我干了,但一点也不少挣,去年一年光工资我就发了27万。”何斌笑着说,“现在他们挣得比我多。”

  何斌尝试的商业小额信贷是近些年湖南新兴起的信贷模式,由于传统银行信贷门槛相对较高,农民很难从中贷到脱贫启动资金,商业机构开始逐渐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生根。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账本记录着贫困户生活的变化(光明网记者刘超/摄)

  扶贫有“益”也要有“利”

  “母亲重病的时候我也没想过去银行贷款救急,咱什么抵押都没有,农村的房子人家又不认,会贷给你?”平江县宦田村村民艾煌兮告诉光明网记者。去年艾煌兮和他80岁的母亲接连生病住院,花销近11万元,病愈后如何维持生计成了全家犯愁的事。

  像艾煌兮这种贷不到款的农民不在少数,由于没有产权房和车等作为抵押物,他们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到款。了解艾煌兮情况后,村支书帮他从中和农信贷了3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还清治病钱的同时还添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为人拉货,再加上他妻子做工的收入,除了偿还2000多元本息,每月竟还有3000元结余。

  “我们的整个审批流程最多三天,而且只需要担保人不需要抵押物。”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窦华茂表示,尽管利率比银行稍高,但是“无抵押”条款还是吸引了不少农村用户。中和农信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部,小额贷款部2008年转型成立了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难的问题尝试之一。

【新常态•光明论】金融扶贫为乡村摘“穷帽”
这辆电动三轮让艾煌兮的生活重回正轨

  “扶贫工作的核心是在商业上要有可持续性,精准扶贫不仅要做政策上的金融,也要推进市场化。”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分析平江县商业小额信贷时表示,单凭政府补贴和公益组织无法支撑起全部扶贫工作的资金需求,要有更多商业机构进入这个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降低行业扶贫的成本,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既要有“益”,又要有“利”是推动金融扶贫的发展的核心,扶贫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保持其扶助贫困的公益性,又要让参与方有“利”可图,如此才能提高商业机构“入场”的积极性,推动金融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

  我国目前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各贫困区域情况大不相同,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需要从资金上为精准扶贫提供持续支持,短期投入难见成效。

新闻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