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巨大(辉煌“十二五”)
更新时间:2015-10-14 9:54: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八场报告10月13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

  问:“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预计将比2010年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党中央、国务院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年内有望实现降至30%以下的目标。主要成效包括4个方面:

  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经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较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长了2.2倍。2014年3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均达到70%以上。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省级层面,我们确定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省为综合改革试点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核心任务部署推进。市级层面,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从34个增加到100个。县级层面,已有75%的县(市)和76%的县级公立医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年内将实现全覆盖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完善。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基本保障了儿童用药。目前,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86%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服务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持续提高,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为社会办医预留了空间,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障碍。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截至2014年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25万个,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医院总数的48.5%;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达到16.8亿,占全国总诊疗人次数的22%,提前实现20%的规划目标。

  问:“十二五”期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得到强化。2010—2013年,建设临床重点专科90个。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4年,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41.3%,较2010年降低21个百分点。

  三是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活动。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6亿,入院人数达到2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提高,服务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强。

  四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加快发展。全国已有14个省份、107个地市建立了省级、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29个省份开展了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互联互通。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电子病历建设,三级医院基本达到医院内部电子病历共享,支持网络预约挂号、医院内检验检查结果调阅共享。

  五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全球首个晚期胃癌治疗药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药和仿制药获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六是预防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坚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坚决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将“医闹”入刑;一手抓“三调解一保险”(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长效机制建设,呈现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率提升,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和医疗纠纷数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宣传,倡导全社会理解医学局限性、尊重理解医护人员。

  问: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一些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国实施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2009—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共补种6800万余人,防控效果显著。2012年5月,我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

  ——艾滋病。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50万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干预覆盖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医负担显著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歧视有所减少,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氛围逐渐形成。

  ——肺结核。“十二五”期间,我们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为普通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筛查和一线抗结核药品,将耐多药肺结核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发现并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387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74.3/10万下降到65.6/10万,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血吸虫病。“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患者医疗费用按规定予以减免。截至2014年,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98.9%的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间,建成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65个,管理高血压患者8600多万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万人。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哪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

  同时,国家和各地区针对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实施效果相当显著。以妇幼卫生项目为例,2011—2014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累计补助近4000万人;通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共补助4600多万农村生育妇女,新生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问:“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来,我国加快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力有效应对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经受住了重大考验。这个体系有四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第二个支柱是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和科学、高效决策。第三个支柱是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疫情信息从基层发现到国家疾控中心接报时间缩短为4个小时。第四个支柱是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队伍,在全国分区域设置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人才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紧密衔接,基本形成“5+3+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X年专科医师培训)。

  二是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组织遴选了首批559个培训基地,已招收了12万余名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

  三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2011—2014年累计安排全科医生培训20余万人次;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累计定向招收了2.7万名免费医学生;在四川等4省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工作。每万人全科医师数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问:“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由2010年的3.6亿增加到2014年的5.3亿,全国超过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乡镇卫生院、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7300亿,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30%,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问:“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以较低的投入实现了较高的健康产出,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惜。总结起来,有以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二是始终坚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四是始终坚持提升医疗卫生治理能力。五是始终坚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4日 12 版)
新闻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巨大(辉煌“十二五”)
2015-10-14 9:54: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八场报告10月13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

  问:“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预计将比2010年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党中央、国务院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年内有望实现降至30%以下的目标。主要成效包括4个方面:

  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经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较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长了2.2倍。2014年3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均达到70%以上。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省级层面,我们确定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省为综合改革试点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核心任务部署推进。市级层面,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从34个增加到100个。县级层面,已有75%的县(市)和76%的县级公立医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年内将实现全覆盖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完善。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基本保障了儿童用药。目前,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86%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服务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持续提高,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为社会办医预留了空间,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障碍。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截至2014年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25万个,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医院总数的48.5%;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达到16.8亿,占全国总诊疗人次数的22%,提前实现20%的规划目标。

  问:“十二五”期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得到强化。2010—2013年,建设临床重点专科90个。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4年,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41.3%,较2010年降低21个百分点。

  三是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活动。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6亿,入院人数达到2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提高,服务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强。

  四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加快发展。全国已有14个省份、107个地市建立了省级、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29个省份开展了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互联互通。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电子病历建设,三级医院基本达到医院内部电子病历共享,支持网络预约挂号、医院内检验检查结果调阅共享。

  五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全球首个晚期胃癌治疗药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药和仿制药获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六是预防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坚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坚决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将“医闹”入刑;一手抓“三调解一保险”(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长效机制建设,呈现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率提升,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和医疗纠纷数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宣传,倡导全社会理解医学局限性、尊重理解医护人员。

  问: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一些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国实施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2009—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共补种6800万余人,防控效果显著。2012年5月,我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

  ——艾滋病。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50万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干预覆盖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医负担显著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歧视有所减少,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氛围逐渐形成。

  ——肺结核。“十二五”期间,我们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为普通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筛查和一线抗结核药品,将耐多药肺结核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发现并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387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74.3/10万下降到65.6/10万,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血吸虫病。“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患者医疗费用按规定予以减免。截至2014年,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98.9%的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间,建成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65个,管理高血压患者8600多万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万人。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哪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

  同时,国家和各地区针对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实施效果相当显著。以妇幼卫生项目为例,2011—2014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累计补助近4000万人;通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共补助4600多万农村生育妇女,新生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问:“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来,我国加快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力有效应对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经受住了重大考验。这个体系有四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第二个支柱是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和科学、高效决策。第三个支柱是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疫情信息从基层发现到国家疾控中心接报时间缩短为4个小时。第四个支柱是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队伍,在全国分区域设置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人才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紧密衔接,基本形成“5+3+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X年专科医师培训)。

  二是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组织遴选了首批559个培训基地,已招收了12万余名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

  三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2011—2014年累计安排全科医生培训20余万人次;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累计定向招收了2.7万名免费医学生;在四川等4省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工作。每万人全科医师数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问:“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由2010年的3.6亿增加到2014年的5.3亿,全国超过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乡镇卫生院、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7300亿,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30%,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问:“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以较低的投入实现了较高的健康产出,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惜。总结起来,有以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二是始终坚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四是始终坚持提升医疗卫生治理能力。五是始终坚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4日 12 版)

新闻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