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视频直播 > 直播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疫情期间警惕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韩冬梅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
更新时间:2022-5-7 15:00:39    来源:本站原创


直播场景

做客嘉宾:韩冬梅

直播时间:2022年 5月 7日15时
直播地点: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特邀嘉宾:韩冬梅(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
主 持 人:翟倩倩(焦作日报记者)
  主持人:传承文明,关注民生,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因素可能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疫情影响下,也使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处境变得更加脆弱。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韩冬梅主任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就疫情期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问题,与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
韩主任您好!欢迎做客网络直播间。
  韩冬梅: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疫情期间出现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问题,解答大家的疑问。
  主持人:韩主任你好,说到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跟广大网友先介绍一下什么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韩冬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NSSI)指不会导致死亡或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极低的采用各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行为。包括切割、刮擦或燃烧身体的表面,以及撞击物体,直接伤害皮肤或骨骼。
  主持人: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有哪些特点?
  韩冬梅:既往研究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病率高达60%,再发NSSI比例约50%。国际上青少年NSSI的终身患病率为17%~18%。抑郁症状、心理压力、童年受虐待史、物质滥用以及情感忽视、创伤障碍都是青少年NSSI高危因素,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主持人:新冠疫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韩冬梅:2020年初,一场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此次新冠疫情发展迅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是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次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新冠疫情从青少年自身认知功能和家庭功能两方面分别直接和间接的引发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主持人:新冠疫情对青少年自身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哪些?
  韩冬梅: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青少年缺乏危机意识,正确评估疫情风险的能力低下,大部分的青少年缺乏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其中一些冲击性信息会加剧青少年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因此,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心理应激症状以及一些躯体化症状。一项对8079名12 ~18岁的中国青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 ,抑郁情绪(43%)、焦虑情绪(37%)以及混合性焦虑抑郁情绪(31%)比例都很高。焦虑、抑郁以及创伤应激反应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抑郁症状是自伤自残行为的影响和持续因素,研究表明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心理韧性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低心理韧性的青少年在遭受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时容易出现NSSI。
  主持人:请问韩主任,疫情期间家庭功能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
  韩冬梅:由于疫情隔离在家,青少年与其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明显延长,这对家庭关系不良或家庭功能不全的青少年来说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家庭心理功能水平低下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敏感会增加青少年出现NSSI概率。同时,居家隔离会导致青少年户外锻炼时间缩短,而NSSI频率与体育活动呈负相关,体育活动能减轻抑郁症与自我伤害之间的关系。居家隔离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隔离青少年与同伴、老师(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使其无法直接获得社会心理支持,也容易引起疫情期间青少年NSSI发生率的增加。 
  主持人:韩主任,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病率这么高,尤其疫情期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明显增加,你能否给网友们谈谈有哪些干预措施?
  韩冬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题需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维护的联盟。由于青少年发生NSSI可能由于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缺陷,这也是述情障碍的核心方面。帮助年轻人识别、处理以及表达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可以预防或减轻不良事件的发生。
  主持人:哦,韩主任,对于家庭方面怎么来帮助孩子?
  韩冬梅: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加强抚养知识宣教,提高抚养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质量有利于为青少年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但由于家庭因素的牢固性及复杂性,能从家庭方面得到的即时效果有限,需要做好长久改变、持之以恒的准备与信心。
  主持人:那么,学校方面需有哪些防预措施呢?
  韩冬梅:青少年主要任务是学习,也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与影响,学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新冠肺炎知识进行科普以便青少年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流行现状以及防预措施;促进师生以及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等。许多学校都已设立有效的学生心理服务体系,聘任了专业心理教师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青少年和或家属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对心理健康污名化,对寻求心理帮助的负面看法等原因,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或者非正式的支持而非寻求和获得专业帮助。因此,学校乃至全社会仍需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消除对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的污名化,开展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服务等可以减少病耻感等问题,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愉快的获得支持。
  主持人:韩主任,医院能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哪些专业的诊疗措施?
  韩冬梅:目前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辨证行为疗法、情绪调节团体疗法、人工辅助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已达到精神情绪障碍者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心境稳定剂、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同时,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家长要科学看待精神心理疾病,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院或机构的帮助。好了,感谢韩主任做客我们本报直播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韩主任!

●总 策 划:王爱军
●总 统 筹:王静锋
●策        划:吕正军
●执        行:曾琳琳
●脚本执笔:马雅宁  龚紫璇(实习)
●录        制:毋千举 陈天昊 龚紫璇(实习)
●摄        影:毋千举
●技        术:薛磊 杨铭 石媛媛 赵银岷 刘佳 龚紫璇(实习)
●剧        务:王雪静
●直播话题线索征集:8797395
●链    接:登录焦作网www.jzrb.com 进入网络直播收看本期节目

 

总值班:

统 筹:

责 编:

审 核:

编 辑:

校 对: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疫情期间警惕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韩冬梅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
2022-5-7 15:00:39    来源:本站原创


直播场景

做客嘉宾:韩冬梅

直播时间:2022年 5月 7日15时
直播地点: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特邀嘉宾:韩冬梅(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
主 持 人:翟倩倩(焦作日报记者)
  主持人:传承文明,关注民生,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因素可能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疫情影响下,也使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处境变得更加脆弱。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二科韩冬梅主任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就疫情期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问题,与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
韩主任您好!欢迎做客网络直播间。
  韩冬梅: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疫情期间出现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问题,解答大家的疑问。
  主持人:韩主任你好,说到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跟广大网友先介绍一下什么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韩冬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NSSI)指不会导致死亡或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极低的采用各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行为。包括切割、刮擦或燃烧身体的表面,以及撞击物体,直接伤害皮肤或骨骼。
  主持人: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有哪些特点?
  韩冬梅:既往研究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病率高达60%,再发NSSI比例约50%。国际上青少年NSSI的终身患病率为17%~18%。抑郁症状、心理压力、童年受虐待史、物质滥用以及情感忽视、创伤障碍都是青少年NSSI高危因素,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主持人:新冠疫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韩冬梅:2020年初,一场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此次新冠疫情发展迅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是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次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新冠疫情从青少年自身认知功能和家庭功能两方面分别直接和间接的引发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主持人:新冠疫情对青少年自身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哪些?
  韩冬梅: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青少年缺乏危机意识,正确评估疫情风险的能力低下,大部分的青少年缺乏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其中一些冲击性信息会加剧青少年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因此,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心理应激症状以及一些躯体化症状。一项对8079名12 ~18岁的中国青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 ,抑郁情绪(43%)、焦虑情绪(37%)以及混合性焦虑抑郁情绪(31%)比例都很高。焦虑、抑郁以及创伤应激反应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抑郁症状是自伤自残行为的影响和持续因素,研究表明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心理韧性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低心理韧性的青少年在遭受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时容易出现NSSI。
  主持人:请问韩主任,疫情期间家庭功能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
  韩冬梅:由于疫情隔离在家,青少年与其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明显延长,这对家庭关系不良或家庭功能不全的青少年来说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家庭心理功能水平低下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敏感会增加青少年出现NSSI概率。同时,居家隔离会导致青少年户外锻炼时间缩短,而NSSI频率与体育活动呈负相关,体育活动能减轻抑郁症与自我伤害之间的关系。居家隔离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隔离青少年与同伴、老师(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使其无法直接获得社会心理支持,也容易引起疫情期间青少年NSSI发生率的增加。 
  主持人:韩主任,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病率这么高,尤其疫情期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明显增加,你能否给网友们谈谈有哪些干预措施?
  韩冬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题需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维护的联盟。由于青少年发生NSSI可能由于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缺陷,这也是述情障碍的核心方面。帮助年轻人识别、处理以及表达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可以预防或减轻不良事件的发生。
  主持人:哦,韩主任,对于家庭方面怎么来帮助孩子?
  韩冬梅: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加强抚养知识宣教,提高抚养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质量有利于为青少年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但由于家庭因素的牢固性及复杂性,能从家庭方面得到的即时效果有限,需要做好长久改变、持之以恒的准备与信心。
  主持人:那么,学校方面需有哪些防预措施呢?
  韩冬梅:青少年主要任务是学习,也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与影响,学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新冠肺炎知识进行科普以便青少年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流行现状以及防预措施;促进师生以及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等。许多学校都已设立有效的学生心理服务体系,聘任了专业心理教师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青少年和或家属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对心理健康污名化,对寻求心理帮助的负面看法等原因,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或者非正式的支持而非寻求和获得专业帮助。因此,学校乃至全社会仍需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消除对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的污名化,开展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服务等可以减少病耻感等问题,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愉快的获得支持。
  主持人:韩主任,医院能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哪些专业的诊疗措施?
  韩冬梅:目前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辨证行为疗法、情绪调节团体疗法、人工辅助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已达到精神情绪障碍者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心境稳定剂、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同时,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家长要科学看待精神心理疾病,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院或机构的帮助。好了,感谢韩主任做客我们本报直播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韩主任!

●总 策 划:王爱军
●总 统 筹:王静锋
●策        划:吕正军
●执        行:曾琳琳
●脚本执笔:马雅宁  龚紫璇(实习)
●录        制:毋千举 陈天昊 龚紫璇(实习)
●摄        影:毋千举
●技        术:薛磊 杨铭 石媛媛 赵银岷 刘佳 龚紫璇(实习)
●剧        务:王雪静
●直播话题线索征集:8797395
●链    接:登录焦作网www.jzrb.com 进入网络直播收看本期节目

 

总值班:

统 筹:

责 编:

审 核:

编 辑:

校 对: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