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9月22日是我国“城市无车日”,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外的“市内无车日”,虽然对于“无车”的文字表述不一样,但二者寓意下的关键词,都指向了“绿色”“健康”。
我们生活在“年轻”的汽车社会,“汽车进家庭”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尽管每年都有“无车日”宣传活动,但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人对于这个“舶来品”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远没有清晰的概念。
顾名思义,“无车日”就是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汽车的乌托邦,让我们的城市道路更通畅,空气更清新,空间更宽广。然而,“无车”是不接地气的理想状态。生活节奏加快,城市框架拉大,汽车与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可分隔,“天下无车”不切实际。所以,“无车日”不是让人们站在汽车的对立面,而是要倡导绿色健康的出行理念、生活方式,引导民众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无车日”活动,就是一场由官方、团体和民众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有人说这是个秀场,形式大于内容,但对于没有成熟汽车文化的社会而言,只有经过多年形式的沉淀才能升华出想要的内容。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首先要引导公众最大限度绿色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以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打通出行“最后两公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碳排放。此外,我们还要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为公众方便快捷出行创造基本条件。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还要让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理念同步进入“汽车时代”,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不仅规划当前还要着眼未来,不仅容纳存量更要兼顾增量,用科学审慎的指挥棒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城市交通治未病。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本质在于引导大家对由汽车引发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更深层次对“汽车时代”折射出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反思。因此,“当天不开车”只是个小目标,科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找到汽车问题的“损益平衡点”,才能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回归初衷。做好这道必答题,人、车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筠 溪)
总值班:李相宜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郭 剑 |
编 辑:陈 婷 |
校 对:谢万里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9月22日是我国“城市无车日”,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外的“市内无车日”,虽然对于“无车”的文字表述不一样,但二者寓意下的关键词,都指向了“绿色”“健康”。
我们生活在“年轻”的汽车社会,“汽车进家庭”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尽管每年都有“无车日”宣传活动,但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人对于这个“舶来品”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远没有清晰的概念。
顾名思义,“无车日”就是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汽车的乌托邦,让我们的城市道路更通畅,空气更清新,空间更宽广。然而,“无车”是不接地气的理想状态。生活节奏加快,城市框架拉大,汽车与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可分隔,“天下无车”不切实际。所以,“无车日”不是让人们站在汽车的对立面,而是要倡导绿色健康的出行理念、生活方式,引导民众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无车日”活动,就是一场由官方、团体和民众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有人说这是个秀场,形式大于内容,但对于没有成熟汽车文化的社会而言,只有经过多年形式的沉淀才能升华出想要的内容。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首先要引导公众最大限度绿色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以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打通出行“最后两公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碳排放。此外,我们还要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为公众方便快捷出行创造基本条件。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还要让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理念同步进入“汽车时代”,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不仅规划当前还要着眼未来,不仅容纳存量更要兼顾增量,用科学审慎的指挥棒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城市交通治未病。
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本质在于引导大家对由汽车引发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更深层次对“汽车时代”折射出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反思。因此,“当天不开车”只是个小目标,科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找到汽车问题的“损益平衡点”,才能让“无车日”的“绿意”更浓、回归初衷。做好这道必答题,人、车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筠 溪)
总值班:李相宜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郭 剑 |
编 辑:陈 婷 |
校 对:谢万里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