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热点新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体育频道 > 体育新闻 > 正文

体育频道

冰上龙舟回到“玉龙的故乡”
更新时间:2020-1-13 9:02:55    来源:新华社

  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冬运会群众项目冰上龙舟的比赛,让很多没有划过龙舟的北方人有机会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也让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象征的运动项目有机会回到了“玉龙的故乡”。

  冰上龙舟的比赛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冬季运动爱好者们汇聚一堂,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份红火、一份热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多伦县处于红山文化延伸区,而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最负盛名的发现,就是“中华第一玉龙”。

  “中华第一玉龙”出土于西拉木伦河畔上游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也被称为红山文化大玉龙,是中国最早出土的形象完整的龙。

  “中华第一玉龙”的形象与现在很多人所熟知的龙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

  气宇轩昂的龙头、画着鳞片的舟身、栩栩如生的龙尾、随风舞动的龙旗,任谁看到赛场上的冰上龙舟,也会承认龙舟的形象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非常贴近。

  “中华第一玉龙”呈钩曲形,高26厘米,通体磨光,墨绿斑斓,姿态盘曲腾跃,颈上扬起一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势若凌空,那形体恰似一个“C”型,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因此也被称为“C龙”。

  如果龙舟依照“中华第一玉龙”的形象设计,那么估计无论是冰上龙舟还是水上龙舟,可能都无法以竞速的形式比拼一二。人们可能会围坐成一圈,组成“C”的造型,向“中华第一玉龙”致敬。生活中可能多了一种拍合照的造型,却少了一种竞技形式。

  在遥远的远古时代,龙的起源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同与农事联系的天象有关,又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形态、原始文化艺术发达的产物,可以说是诸文明因素的一个结晶。

  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龙的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仅从体育领域来讲,龙舟竞速不仅能赋予人们健康的体魄,也能让参与者体会到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同时也传承着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

  现代冰上龙舟运动,又将传统体育项目与冰雪运动相结合,使龙舟项目从水上延伸到冰上,从南方延伸到北方,让龙舟在冰上同样也能展现其速度与激情。

  多伦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新鹏介绍说,此次冰上龙舟在“玉龙的故乡”举行,不仅带动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情,还赋予了中国传统龙舟比赛新的内涵,为红山龙文化写下一个全新脚注。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朗朗上口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龙的形象在变、龙舟竞技的方式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