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新闻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
更新时间:2022-7-22 13:17:36    来源:本站原创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演化、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记者从科技部、中科院21日在昆明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在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在会议上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发现,将高山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了近2000万年,证明其在3400万年前已出现于青藏高原东部。”此后,高山栎沿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而其向东和东南方向的扩散在横断山地区形成优势种群,这充分证明青藏高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杨永平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青藏高原气候持续“暖湿化”加剧了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但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质量总体提升、功能有所提升,“自然保护地对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绕人类如何定居和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庆鹏介绍,从考古和遗传学视角下的研究发现,古人类在19万至16万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动;现代智人则至少在4万至3万年前踏足高原,并于3600年前在农业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实现大规模永久定居。“在人类定居高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结构变异等在高原生理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他说。

  与会专家还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青藏高原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进化”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科考队员代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施鹏说:“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逐渐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智慧科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记者 王明玉)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
    2022-7-22 13:17:36    来源:本站原创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演化、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记者从科技部、中科院21日在昆明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在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在会议上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发现,将高山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了近2000万年,证明其在3400万年前已出现于青藏高原东部。”此后,高山栎沿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而其向东和东南方向的扩散在横断山地区形成优势种群,这充分证明青藏高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杨永平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青藏高原气候持续“暖湿化”加剧了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但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质量总体提升、功能有所提升,“自然保护地对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绕人类如何定居和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庆鹏介绍,从考古和遗传学视角下的研究发现,古人类在19万至16万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动;现代智人则至少在4万至3万年前踏足高原,并于3600年前在农业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实现大规模永久定居。“在人类定居高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结构变异等在高原生理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他说。

      与会专家还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青藏高原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进化”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科考队员代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施鹏说:“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逐渐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智慧科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记者 王明玉)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