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热点新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专题新闻列表 > 身边的榜样 > 典型人物 > 正文

专题新闻列表

刘军丽:把田间当成人生舞台
更新时间:2019-5-14 10:28:19    来源:焦作晚报

  




  作为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一名高级农艺师,今年45岁的刘军丽已在农林科研一线默默工作了25年。然而,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且不易出成绩的工作,在她朴实外表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她通过默默耕耘、不懈努力,取得了诸多荣誉。选育的“朝霞无核”葡萄新品种,不仅荣获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市葡萄育种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今,她又投入到葡萄限根栽培丰产技术研究,希望通过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推动乡村振兴,让种植葡萄的农民收益大幅提升。

  扎根土地做农民

  5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温室大棚,看到这里一亩地只种了11棵葡萄树。种的数量这么少,会不会太浪费土地,能赚钱吗?对于记者的疑问,刘军丽笑着说,这种栽葡萄的方式叫葡萄限根栽培,能够通过控制根系的生长,来调节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以及生殖生长,确保有更多的养分输送到果粒里,产量并不比密集种植低,但品质更高,价格也会提高。

  打扮朴素、低调腼腆是记者对刘军丽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在这里见到,真想不到她已做了25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从小目睹过不少俯下身子干农活的农民,没想到我也会成为每天与土地打交道的一员。”刘军丽笑着说。她上学时从事的是计算机专业,1994年毕业时,遇到当时的市农科院来招聘。她本想着计算机能与农业结合,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便带着远大的抱负,从山西省平陆县老家来到了焦作,这一待就是25年。

  初来时,当看到自己的工作竟是与土地打交道,刘军丽的心里落差很大。尤其当年她正值青春年少,是一个爱漂亮的年龄,却要时常蹲在田间地头与种子、肥料、农作物为伴,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农家女”,让她难以接受。

  然而,后来的经历却让刘军丽坚持了下来,并与土地结了缘。她告诉记者,当时单位来了一名70多岁的老技术员,从事小麦育种研究,需要每日到田里对小麦情况作记录,但由于眼神不好,就带着她帮忙作记录。一段时间后,自己变“土”了,但心沉了下来。因为她被老技术员的工作态度所折服,特别是看到通过他们的技术研究、推广,小麦试种大获成功,农民增产增收的喜悦时,她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从那时起,她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职业,开启了与众不同的耕耘之旅。

  专心科研收硕果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所掌握的小麦原始材料比较匮乏,刘军丽多次与兄弟院所及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联系,引进新材料、稀有材料、特殊材料,并认真作好种植记录,系统规范地作了原始材料圃的品种特征特性电子记录,为小麦新品种选育,尤其是杂交组合的配置,做好坚实的第一步。

  与刘军丽在一起工作多年的牛秀丽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每年小麦杂交工作的顺利进行,刘军丽不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在田间陪伴她心爱的小麦。

  “只有到田间,不断观察、研究,才会有突破。”刘军丽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年5月至9月,她都坚守在田间地头,监测小麦的生长数据。经过多年努力,“焦麦2号”小麦新品种脱颖而出,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年,市农科所和林科所资源整合,合并成农林科学研究院,由于工作需要,刘军丽参加“南水北调园林绿化工程技术研究”“都市生态农业技术研究”项目,开始了果树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虽然转换了专业,但刘军丽凭着园艺专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多年育种工作经验,很快在项目进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时葡萄品系观察对比试验园建在博爱,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刘军丽不顾严寒酷暑经常奔波于博爱试验园。尤其是为了真实掌握葡萄各品系的生长发育状况,她经常为了赶工作进度,中午饭都不能按时吃。试验地一圈测量调查结束,累得腰酸腿疼也是常事。有时候整理录入数据发现有出入时,第二天她还要重新赶往试验园进行数据校对。

  最终,刘军丽的葡萄课题组选育的“朝霞无核”葡萄新品种,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填补了我市葡萄育种工作的空白,也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助农增收提效益

  “对我们技术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在创新上做出成绩,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和技艺传授给群众,这才有意义。”多年来,刘军丽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耐心细致的讲解,并通过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行科技讲座、技术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并累计为农民增效超百万元。

  为了农民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刘军丽曾在博爱一带示范推广麦套生姜高产栽培技术,但农民并不接受,认为套种比单一种植麻烦,收益相对成本未必高。为此,她承担起麦套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为了使农民随时随地得到指导,她还制作了简单明了、方便携带的管理日志。最终,该技术被农民接受并得到推广。农民有了好收成,她觉得一切都没白忙活。

  说起刘军丽的敬业,同事张晓静回忆说,2017年,刘军丽去温县作礼村进行石榴产业技术培训,当时有50家贫困户种植了50亩软籽石榴,但头一年的冻害造成大部分石榴苗被冻死。该村书记、石榴基地负责人心急如焚,急需技术指导。当时雨下得特别大,她顾不了那么多,披上一块塑料布,乘上农民的三轮车就往果园赶。

   根据现场“把脉问诊”,刘军丽制订出科学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在现场深入细致地讲解了当前软籽石榴的管理技术要点。

   刘军丽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奋斗在农林科研一线,把田间地头当成舞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

  记者手记

  从事农林研究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是一个漫长且不易出成绩的工作,必须静下心才能搞研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而刘军丽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查找资料,请教同事,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了高级农艺师。

  “每天脚下沾点泥,心里才踏实。”刘军丽说。25年来,刘军丽如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耕耘在田垄间。但不同的是,她在农活结束后,还要搞科研。帮着农民富起来,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可以说,这样一位农民的贴心人、农林的“保护神”,一定会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 李 锴)

  图① 刘军丽(左)与同事一起查看葡萄的长势。

  图② 刘军丽的座右铭。

  记者 李 锴 摄

文章编辑:殷爱萍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