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的谐音是“要120”,旨在提醒公众增强急救意识,一旦有急性心梗征兆,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抓住心梗抢救黄金时间120分钟。冬季是急性心梗发病的高峰期,对此,焦煤中央医院心内科一区主任孙红蕾教你如何正确应对心肌梗死,进而使患者化险为夷。
孙红蕾介绍,急性心梗是由于心脏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突然闭塞(断流),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心肌坏死,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急性胸痛、胸闷,大面积心肌梗死还会诱发休克,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突发的胸痛,以胸骨后压榨样、憋闷感疼痛为主,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可伴有濒死感、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孙红蕾说,此外,心梗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颈部、下颌部、咽部、上腹部及牙痛,常被误诊为胃病、咽炎、牙龈炎。
孙红蕾称,若突发胸痛,高度怀疑心梗时,身边没有人帮助,要学会自救处理: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停止任何体力活动,建议平躺在床上或地面上休息;有条件可测血压,排除主动脉夹层,可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主动控制紧张情绪,尽量保持镇定;如果有氧气瓶,可以吸氧以帮助缓解症状;到医院后,直接去急诊科就诊。
孙红蕾指出,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跳骤停。当一个人心脏骤停3分钟就会出现脑水肿,4分钟~6分钟可能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抢救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发生这种突发事件,身边立即出现医务人员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对于心跳骤停的心肌梗死患者,单靠等120急救还远远不够。如果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就可以有效利用从“向120呼救”到“救护车到达现场”这段最佳抢救时间,从而为专业抢救赢得时间。
那么,怎样实施心肺复苏?孙红蕾表示,心肺复苏救治原则为C—A—B原则,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患者平卧于硬质地面上,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标志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也可有叹息样呼吸。跪于患者右侧,右手手掌扣在左手手背上,十指锁扣在一起,把掌跟按压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然后进行按压。按压深度5厘米~6厘米,频率是每分钟100次~120次;每30次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捏住对方鼻子,嘴包住对方的嘴吹气,一口气超过1秒钟,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情况;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如果患者脸色红润、瞳孔回缩、咳嗽,说明救治成功。
孙红蕾说,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变化,使得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临床数据显示,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
冬季是急性心梗的发病高峰期,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既往冠心病病史、吸烟等患者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易发人群,但是心梗并非是已明确患有冠心病患者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是心梗的高危人群。年轻人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心梗的危险因素。”孙红蕾提醒广大市民,“要控制血压和血糖,减重,不熬夜、不抽烟、不酗酒,克制不良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刻警惕身体的异常,同时预防也不可松懈。”
孙红蕾表示,为了增强百姓防范意识,普及急性心梗规范化救治流程,11月20日,该院在解放中路门诊大楼一楼大厅举办“1120”心梗救治日科普义诊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心内科专家一对一健康咨询义诊,免费测血压、测血糖、测心电图,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实操教学,免费教市民急救知识等。
(记者 朱传胜)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的谐音是“要120”,旨在提醒公众增强急救意识,一旦有急性心梗征兆,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抓住心梗抢救黄金时间120分钟。冬季是急性心梗发病的高峰期,对此,焦煤中央医院心内科一区主任孙红蕾教你如何正确应对心肌梗死,进而使患者化险为夷。
孙红蕾介绍,急性心梗是由于心脏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突然闭塞(断流),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心肌坏死,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急性胸痛、胸闷,大面积心肌梗死还会诱发休克,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突发的胸痛,以胸骨后压榨样、憋闷感疼痛为主,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可伴有濒死感、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孙红蕾说,此外,心梗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颈部、下颌部、咽部、上腹部及牙痛,常被误诊为胃病、咽炎、牙龈炎。
孙红蕾称,若突发胸痛,高度怀疑心梗时,身边没有人帮助,要学会自救处理: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停止任何体力活动,建议平躺在床上或地面上休息;有条件可测血压,排除主动脉夹层,可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主动控制紧张情绪,尽量保持镇定;如果有氧气瓶,可以吸氧以帮助缓解症状;到医院后,直接去急诊科就诊。
孙红蕾指出,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跳骤停。当一个人心脏骤停3分钟就会出现脑水肿,4分钟~6分钟可能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抢救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发生这种突发事件,身边立即出现医务人员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对于心跳骤停的心肌梗死患者,单靠等120急救还远远不够。如果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就可以有效利用从“向120呼救”到“救护车到达现场”这段最佳抢救时间,从而为专业抢救赢得时间。
那么,怎样实施心肺复苏?孙红蕾表示,心肺复苏救治原则为C—A—B原则,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患者平卧于硬质地面上,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标志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也可有叹息样呼吸。跪于患者右侧,右手手掌扣在左手手背上,十指锁扣在一起,把掌跟按压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然后进行按压。按压深度5厘米~6厘米,频率是每分钟100次~120次;每30次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捏住对方鼻子,嘴包住对方的嘴吹气,一口气超过1秒钟,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情况;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如果患者脸色红润、瞳孔回缩、咳嗽,说明救治成功。
孙红蕾说,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变化,使得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临床数据显示,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
冬季是急性心梗的发病高峰期,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既往冠心病病史、吸烟等患者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易发人群,但是心梗并非是已明确患有冠心病患者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是心梗的高危人群。年轻人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心梗的危险因素。”孙红蕾提醒广大市民,“要控制血压和血糖,减重,不熬夜、不抽烟、不酗酒,克制不良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刻警惕身体的异常,同时预防也不可松懈。”
孙红蕾表示,为了增强百姓防范意识,普及急性心梗规范化救治流程,11月20日,该院在解放中路门诊大楼一楼大厅举办“1120”心梗救治日科普义诊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心内科专家一对一健康咨询义诊,免费测血压、测血糖、测心电图,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实操教学,免费教市民急救知识等。
(记者 朱传胜)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